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138篇
  免费   9220篇
  国内免费   6987篇
电工技术   3617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6400篇
化学工业   32987篇
金属工艺   9450篇
机械仪表   2728篇
建筑科学   2138篇
矿业工程   1589篇
能源动力   4396篇
轻工业   6873篇
水利工程   832篇
石油天然气   4312篇
武器工业   599篇
无线电   979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5189篇
冶金工业   4594篇
原子能技术   1306篇
自动化技术   11538篇
  2024年   255篇
  2023年   1787篇
  2022年   2709篇
  2021年   4047篇
  2020年   3035篇
  2019年   2888篇
  2018年   2606篇
  2017年   3131篇
  2016年   3440篇
  2015年   3409篇
  2014年   4862篇
  2013年   5755篇
  2012年   6590篇
  2011年   8428篇
  2010年   6499篇
  2009年   7519篇
  2008年   6472篇
  2007年   7456篇
  2006年   6741篇
  2005年   5315篇
  2004年   4467篇
  2003年   3790篇
  2002年   3063篇
  2001年   2403篇
  2000年   2159篇
  1999年   1684篇
  1998年   1353篇
  1997年   1042篇
  1996年   997篇
  1995年   841篇
  1994年   792篇
  1993年   598篇
  1992年   460篇
  1991年   372篇
  1990年   319篇
  1989年   244篇
  1988年   153篇
  1987年   105篇
  1986年   100篇
  1985年   79篇
  1984年   58篇
  1983年   36篇
  1982年   53篇
  1981年   50篇
  1980年   40篇
  1979年   30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15篇
  1975年   15篇
  1951年   2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CO2气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油气钻探中发现了高含CO2气的天然气气藏。对CO2气稳定碳同位素、伴生稀有气体氦和氩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福山凹陷CO2气稳定碳同位素偏重,(13CCO2为-5.01~-10.08‰,绝大多数样品大于-7.0‰,为无机成因CO2气特征;伴生稀有气体氦同位素3He/4He值为(4.74~5.03)×10-6,R/Ra值为3.38~3.59;伴生稀有气体氩同位素40Ar/36Ar值为1881~2190,也显示出幔源或壳幔混合CO2气的特征。综合判定认为,福山凹陷CO2为壳幔混合成因。始新统流沙港组岩浆岩体分布特征与CO2气藏分布范围基本一致,也表明幔源-岩浆可能是福山凹陷CO2气的主要来源。与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其它地区如珠江口盆地西部、琼东南盆地东部CO2气成因一致,都为幔源-岩浆来源,或壳幔混合来源。  相似文献   
122.
含硫化氢气井钻井过程中的腐蚀因素与防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含硫气井的钻井过程中对于HRC大于22的钻具钢材除了腐蚀疲劳之外,在pH值小于9的环境中会发生硫化物应力腐蚀破裂,这种破坏比腐蚀疲劳更突然、更快,使钻杆大量损坏。含硫气井在钻井过程中,由于湿硫化氢的出现,常常会出现油管、套管、钻井设备、钻井仪器以及对支持保护管柱的水泥环柱等腐蚀和损坏问题,为此,阐述了湿硫化氢的腐蚀特点、机理,归纳总结了影响腐蚀的因素,综述了如何在这些方面防止其腐蚀,使损失减小,为指导油管、套管防腐工程实践提供了依据。建议在钻井过程中采用碱性钻井液,其pH值可到9或更高(至pH值12),以减缓或防止钻井过程中电化学从硫化物应力腐蚀破裂;含硫气井用的钻杆应该间歇使用。钻杆停用堆置时间可使其放氢,使钻杆恢复韧性,防止硫化物应力腐蚀断裂。  相似文献   
123.
本文从当前媒体数据存储业务的迫切需要、S2A存储系统的结构和特性以及S2A在广州电视台非线性编辑网中的具体应用等方面,简要地介绍了S2A技术及其具体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4.
胡一梁 《中国有线电视》2006,(17):1675-1677
论述数字电视系统的关键技术,对传输码流参数进行分析,提出码流分析仪在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5.
龚强 《信息技术》2006,30(8):1-6
访问网格(AG)是网络、计算能力和交互资源的整体。目前,第一代AG已经发展并形成有史以来最大的群体协作试验床。但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用户对A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需要普及。为此,Rick Stevens和Futures实验小组充分考虑Web和P2P设计了下一代AG2结构,并重点对虚拟场所服务、安全性、工作空间对接、节点管理、异步协作进行了研究。AG将向使用了几十年的桌面应用模式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126.
以亚欧海底光缆S2段为例,介绍亚欧海底光缆远供电源(PFE)的供电方式,以及其在正常运行时和故障维修时的维护管理方法。探讨在实际维护中如何贯彻落实及灵活运用系统联合维护文档,总结适合中国国情的远供电源维护经验,确保亚欧海底光缆远供电源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27.
针对均匀圆阵存在一般阵列误差的情况,提出一种信号二维方向角估计方法.基于均匀圆阵的阵列流形和阵列输出的协方差矩阵,采用加权总体最小二乘法估计信号二维方向角.并给出了解整周期性模糊的方法.计算机仿真表明了此方法估计精度高,对阵列误差鲁棒性强,并且各项性能都接近于CRB.  相似文献   
128.
Diphenylzinc,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water and butanone as coinitiators, was used as a polymerization initiator system for a variety of lactones at varying temperatures. The resulting data indicate that the course of the polymerization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lactone structure, as well as by the molar ratio of coinitiator to diphenylzinc. When used alone, diphenylzinc exhibited high activity as an initiator in δ‐valerolactone polymerizations, although it was less efficient when used in the β‐butyrolactone and the β‐propiolactone polymerizations. Activity in the polymerization of β‐lactones was increased by adding small amounts of butanone or water. It was also observed that the diphenylzinc–butanone combination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diphenylzinc–water mixture in the polymerizations of β‐butyrolactone and β‐propiolactone. Copyright © 2003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29.
The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of l‐menthol ( 1 ) 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12 isolates of soil‐borne plant pathogenic fungi, Rhizoctonia solani (AG‐1‐IA Rs24, Joichi‐2, RRG97‐1; AG‐1‐IB TR22, R147, 110.4; AG‐1‐IC F‐1, F‐4, P‐1; AG‐1‐ID RCP‐1, RCP‐3, and RCP‐7) as a biocatalyst. Rhizoctonia solani F‐1, F‐4 and P‐1 showed 89.7–99.9% yields of converted product from 1 , RCP‐1, RCP‐3, and RCP‐7 26.0–26.9% and the other isolates 0.1–12.0%. In the cases of F‐1, F‐4 and P‐1, substrate 1 was converted to (?)‐(1S,3R,4S,6S)‐6‐hydroxymenthol ( 2 ), (?)‐(1S,3R,4S)‐1‐hydroxymenthol ( 3 ) and (+)‐(1S,3R,4R,6S)‐6,8‐dihydroxymenthol ( 4 ), which was a new compound. Substrate 1 was converted to 2 and/or 3 by RRG97‐1, 110.4, RCP‐1, RCP‐3 and RCP‐7. The structures of the metabolic product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their spectral data. In addition, metabolic pathways of the biotransformation of 1 by Rhizoctonia solani are discussed. Finally, from the main component analysi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yields of converted product from 1 , the 12 isolates of Rhizoctonia solani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metabolites. Copyright © 2003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