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29篇
  免费   6165篇
  国内免费   3268篇
电工技术   5240篇
技术理论   4篇
综合类   4254篇
化学工业   6316篇
金属工艺   5007篇
机械仪表   3580篇
建筑科学   4146篇
矿业工程   1549篇
能源动力   3645篇
轻工业   2545篇
水利工程   896篇
石油天然气   4399篇
武器工业   463篇
无线电   5083篇
一般工业技术   7788篇
冶金工业   3154篇
原子能技术   782篇
自动化技术   3211篇
  2024年   265篇
  2023年   831篇
  2022年   1572篇
  2021年   1747篇
  2020年   1992篇
  2019年   1701篇
  2018年   1649篇
  2017年   1954篇
  2016年   2240篇
  2015年   2355篇
  2014年   3420篇
  2013年   3372篇
  2012年   3931篇
  2011年   4280篇
  2010年   2933篇
  2009年   2857篇
  2008年   2526篇
  2007年   3188篇
  2006年   2926篇
  2005年   2530篇
  2004年   2146篇
  2003年   1932篇
  2002年   1614篇
  2001年   1475篇
  2000年   1217篇
  1999年   1009篇
  1998年   708篇
  1997年   646篇
  1996年   581篇
  1995年   440篇
  1994年   390篇
  1993年   290篇
  1992年   257篇
  1991年   215篇
  1990年   190篇
  1989年   140篇
  1988年   112篇
  1987年   65篇
  1986年   52篇
  1985年   65篇
  1984年   71篇
  1983年   56篇
  1982年   49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4篇
  1975年   3篇
  1959年   5篇
  195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01.
文章采用中心点火管结构的实验装置研究了黑火药的点传火性能。用低速爆轰 (L VD)中心点火管来点燃黑火药时 ,1# ~ 3# 大粒黑药的传火速度为 70 0 m· s-1~ 80 0 m· s-1数量级 ,燃烧波宽度在 3.1ms~ 3.5 ms,最大压力峰值 :1# 为 36 .4 MPa,2 # 为 2 4 .0 MPa,3# 为 38.0 MPa。用普通中心点火管点燃黑火药时 ,2 # 、3# 和钝化 2 # 大粒黑的传火速度分别为 6 1.2 m· s-1、6 8.2 m·s-1和 4 0 .1m· s-1,最大燃烧波宽度分别为 9.2 ms、6 .3ms和 9.5 ms。燃烧波表明 ,L VD中心传火管与普通中心传火管相比较 ,在传火管的不同位置处 ,前者的 P- t曲线一致性远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02.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of a fatigue life investigations carried out in plate specimens of a fibre-glass-reinforced phenolic matrix composite. Tensile and Young's modulus data were obtained at four different testing temperatures (room temperature, 100, 150 and 200 °C). The fatigue SN data were obtained at room temperature only and for two stress ratio values (R=0 and 0.4). Fatigue and tensile behaviour was assesesed in the composite with the fibres aligned in the longitudinal loading direction. The results were obtained for two values of volume fraction (0.28 and 0.42) and three different glass surface treatments. A detailed comparison of fatigue results is given taking into account several fatigue parameters and also the testing variables. Results of observations of SEM fracture surfaces are also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03.
片式多层电容电阻复合元件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将电容、电阻元件集成在多层陶瓷基板里,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片式多层复合元件,并研究了其制造工艺性能和频率特性。结果表明,片式多层电容电阻复合元件制造工艺适合批量化生产,并为片式多层LC滤波器、LTCC基板及器件的研发提供了极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4.
介绍了2002年我国力车胎的行业现状。近年的发展及展望。并着重描述了力车胎专用设备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5.
一种新型同位素示踪剂载体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勇 《测井技术》2003,27(5):427-431
同位素沾污、低注井同位素示踪剂因沉降造成的上返速度慢或无法上返、大孔道地层同位素示踪剂失踪等是影响注水开发油田后期吸水剖面测井资料质量的主要问题。同位素示踪剂载体的物理参数,尤其是其密度,是产生上述问题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同位素示踪剂载体技术指标优选而生产的一种新型同位素示踪剂,可以解决低注井同位素上返速度慢的问题,并能有效识别大孔道地层,减少同位素沾污。这种同位素示踪剂载体已在河南油田吸水剖面测井中应用,并见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6.
采用美国PDI公司开发的PDI-S软件,对不同缺陷基桩的反射波法低应变动测曲线进行数值模拟,对动测曲线的特征进行归纳与总结,以便在解释反射波法曲线时作为参考与借鉴,提高基桩质量检测的可靠度。  相似文献   
107.
砂岩储集层微波加热产生微裂缝的机理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微波加热无需介质传热,具有升温速度快、热惯性小、选择性加热、穿透力强、过程易于控制等优点,已被试验性地应用于石油开采中。但有关微波加热对储集层岩石微观结构影响的研究还很缺乏,限制了该项技术在油气开采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实验手段研究了微波加热前后砂岩岩样微观结构变化、微裂缝产生机理及特征。结果表明,砂岩在微波加热过程中容易产生微裂缝,且不同岩石的微波加热致裂机理不尽相同,主要包括:矿物失水收缩、颗粒粒间开裂和颗粒内部开裂,低渗透致密砂岩刚性颗粒的粒内开裂作用显著。微波加热产生的微裂缝具非定向特征,即使在应力的作用下有一部分裂缝会发生闭合,但仍有大量微裂缝可以起到增加渗透率的作用。井下微波加热的致裂作用有助于改善近井区域渗流能力,提高低渗透油气藏的开采效率。图4参15  相似文献   
108.
中国外贸顺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外贸顺差是由低价出口的策略获得的;低价出口的原因在于生产者并未承担全部生产成本,这样便导致中国以自己的财富对外国消费者进行补贴;解决的方法在于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监管,让生产者承担真实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09.
MGD工艺技术的特点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应炼油厂要求,FCC既要多产柴油,又需多产液化气,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了MGD工艺。该工工艺遵循催化裂化的反应机理,把分段进料和汽油回炼紧密组合为一个体系,较好地达到了用掺渣油原料多产柴油和液化气的目的,其汽油烯烃和硫含量降低。从而使炼油厂调合汽油达到产品规格。工艺实施容易,改造投入少、见效快,受到炼油厂欢迎,并迅速推广应用。浅释了MGD工艺的反应机理,并提出了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0.
To study cell-cycle-related variations in wall permeability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two approaches were used. First, an asynchronous culture was fractionated by centrifugal elutriation into subpopulations containing cells of increasing size. The subpopulations represented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cell cycle as judged by light microscopy. Cell wall porosity increased when these subpopulations became enriched with budded cells. Secondly, synchronous cultures were obtained by releasing MATa cells from alpha-factor induced G1-arrest. These cultures grew synchronously for at least two generations. The cell wall porosity increased sharply in these cultures, shortly before buds became visible and was maximal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s of bud growth. It decreased in cells which had completed nuclear migration and before abscission of the bud had occurred. The porosity reached its lowest value during abscission and in unbudded cells. We examined the incorporation of mannoproteins into the wall during the cell cycle. SDS-extractable mannoproteins were incorporated continuously. However, the incorporation of glucanase-extractable mannoproteins, which are known to affect cell wall porosity, showed cyclic oscillations and reached its maximum after nuclear migration. This coincided with a rapid decrease in cell wall porosity, indicating that glucanase-extractable mannoproteins might contribute to this decr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