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4篇
综合类   12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65篇
轻工业   1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吴国平 《安徽建筑》2007,14(4):26-26,29
城市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快捷与高效率的同时,城市生存品质与舒适造成了难以解决的负面效应,解决的唯一出路是城市融入自然,以城市自立、持续性发展的概念形成生态性城市与建筑特征。  相似文献   
92.
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概括了我国大城市存在的主要交通问题 ,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大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给出了操作性较强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3.
林群  宋家骅 《城市规划》2011,35(Z1):88-93,164
面对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以及港深莞惠都市圈发展要求,为适应城市空间结构与人口结构改变引致的交通需求变化,提出以建设枢纽城市和公交都市为核心思路,优化调整深圳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制定近期重大行动规划和协同实施计划,应对新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94.
姜莘 《安徽建筑》2009,16(4):19-21
商业功能区的形成和发展,与城市经济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并深刻影响着城市商业格局的未来走势。文章通过分析合肥市商业功能区的现状空间分布、既有辐射能力及未来演化趋势。籍以城市整体发展定位为指引、城市空间发展框架为依托,探讨合肥城镇密集区范围内商业功能区的未来空间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95.
进化规划中基于Metropolis判别准则的选择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克服进化规划在应用过程中出现收敛速度缓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将模拟退火中的Metropolis判别准则引入到进化规划中选择算子的新方法,通过实例验证了该算法对于解决收敛速度缓慢现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6.
生态文明与智慧城市是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本文分析经济、文化、生态全球化的大背景,以实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为目标,从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着手,提出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探讨基于生态文明思想的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97.
98.
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规划重要的专项内容和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工程,可系统影响区域低碳发展战略,而低碳层面的约束引导是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工具。相较其他地区,大都市近郊地区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故有必要借鉴成熟的全球经验和地区实践,归纳面向"双碳"目标的生态修复规划技术。研究系统梳理了当前与"双碳"目标密切相关的实践经验、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等,结合"双碳"目标底层原则,归纳得出在相关实践应用中的典型策略,包括需求侧优化、供给侧优化和负排放增强。以目前上海市近郊地区的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等项目为例,以生态农业园功能分区/布局优化、宅基地撤并/农民集中居住、可再生能源回收利用、材料循环使用/在地化/混凝土替代、适生植物/有机农业、硬质铺装改造等阐述需求侧优化措施;以光伏、地热、风电等非化石能源、新能源研发基地,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等阐述供给侧优化措施;以碳汇覆盖提升、稳定性增汇构建、固碳植被种类/布局优化等阐述负排放增强措施。总结得出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两大生态修复规划控制体系,基于现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出生态修复规划的整体应用架构,根据实施保障要求提出各类非空间要素决策的赋能...  相似文献   
99.
Brian McGrath and VictoriaMarshall discern the newly resilient urban patterns that are emerging in the meta-city, shifting and adjusting to changing local and global conditions. Based on smart infrastructure, self-sufficiency and hybrid local models, highly adaptive design patterns take the form of responsive micropatches rather than overarching masterplans. As demonstrated by the featured projects, ‘pattern recognition’, sensory mapping techniques and sensitivity to a city's ecosystem are becoming essential tools to the urban designer.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