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篇 |
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57篇 |
综合类 | 12篇 |
化学工业 | 2篇 |
建筑科学 | 3篇 |
矿业工程 | 1篇 |
能源动力 | 1篇 |
轻工业 | 1篇 |
水利工程 | 3篇 |
石油天然气 | 5篇 |
无线电 | 1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篇 |
原子能技术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前,我国电力市场以中长期交易为主,并正逐步过渡到与现货交易并存的市场模式。作为市场新主体,发/售电一体型集团公司面临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出力不稳定、终端用户负荷波动等不确定因素造成利润损失风险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风险规避因子连续型动态调整方法,构建了发电、售电公司利润损失风险条件价值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发/售电公司合作博弈下中长期交易利润不小于非合作下的利润为约束,提出考虑利润损失风险的集团公司中长期交易合作博弈决策模型。通过2家发电和1家售电子公司组成的集团公司中长期交易的数值仿真,发/售电的合作联盟方式有效提升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火力发电和售电子公司的利润80.93%、58.37%和55.51%;分析了动态调整型风险规避因子与子公司交易利润的关系,并给出了合作博弈的交易电价区间。 相似文献
2.
肖峰;杨洪明;王帅;王庆;王力;章航洲;汤梦琪;王鲁丰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24,(5):902-904
为了解某核设施检修与退役场所不同材质表面污染水平擦拭效率,提供准确的本底调查与去污数据,分别对大理石、不锈钢板、橡胶地板、水泥地板、木质地板等常见材质表面污染擦拭效率进行了检测,该核设施检修与退役工作场所除平滑不锈钢外,其余材质表面污染擦拭效率在8%~12%范围,表明随长期检修与退役工作的进行,放射线核素对不同材质的渗透情况基本相同,最终形成一定深度的固定污染;同时,材质相同的情况下,粗糙度也是影响擦拭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双边交易模式下基于Aumann-Shapley值的阻塞费用分摊方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15
在阻塞管理中,费用分摊法已成为阻塞定价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然而在阻塞费用对阻塞线路的分摊中,目前提出的影子价格法和边际微增法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为了克服这些方法的缺点,该文针对双边交易提出了一种基于Aumann-Shapley值的阻塞费用分摊法,该方法利用无限多局中人联盟博弈中的Aumann-Shapley值,计及了所有阻塞消除顺序,通过Gauss积分法较为简单和精确地计算出分摊结果,真正实现了阻塞费用在阻塞线路上的公平分摊,通过算例分析,证明了基于Aumann-Shapley值的阻塞费用分摊法优于影子价格法和边际微增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遗传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负荷预报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神经网络结构设计上的困难,将遗传算法引入BP网络的结构设计中,建立起基于遗传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负荷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5.
6.
提出基于面板数据协整的销售电价与用电需求的关系分析方法,该方法同时利用时间和截面数据,改善小样本问题,解决变量内生性和序列相关所导致的伪回归问题,从而准确描述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上销售电价和用电需求之间的协整关系。通过对1990到2005年美国各州销售电价与用电需求的面板单位根检验和面板协整检验,发现销售电价和用电需求是非平稳的面板数据,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面板协整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截面加权回归的固定效应模型,用以准确描述销售电价和用电需求面板数据的长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7.
8.
C~3系统的有效性分析是建设C~3系统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个分析过程贯穿于系统建设的全过程中。本文从工程运用角度,讨论了C~3系统的有效性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