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20篇 |
免费 | 202篇 |
国内免费 | 8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1篇 |
综合类 | 129篇 |
化学工业 | 355篇 |
金属工艺 | 387篇 |
机械仪表 | 63篇 |
建筑科学 | 10篇 |
矿业工程 | 124篇 |
能源动力 | 12篇 |
轻工业 | 119篇 |
水利工程 | 7篇 |
石油天然气 | 478篇 |
武器工业 | 11篇 |
无线电 | 9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14篇 |
冶金工业 | 81篇 |
原子能技术 | 5篇 |
自动化技术 | 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65篇 |
2023年 | 102篇 |
2022年 | 132篇 |
2021年 | 107篇 |
2020年 | 95篇 |
2019年 | 81篇 |
2018年 | 55篇 |
2017年 | 59篇 |
2016年 | 66篇 |
2015年 | 47篇 |
2014年 | 96篇 |
2013年 | 79篇 |
2012年 | 87篇 |
2011年 | 92篇 |
2010年 | 94篇 |
2009年 | 98篇 |
2008年 | 96篇 |
2007年 | 81篇 |
2006年 | 88篇 |
2005年 | 80篇 |
2004年 | 70篇 |
2003年 | 60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了具有低表面能的氟聚合物聚四氟乙烯(PTFE),经60Coγ射线辐照后表面状态的变化,以及其对液体介质蒸馏水的润湿性。较详细地论述了辐照后表面粗糙度、结晶度以及表面化学基因等不同因素对PTFE表面润湿性的影响。通过对PTFE及其表面的红外、X光衍射,表面粗糙度的分析,弄清了辐照后PTFE表面化学基团的改变对有机氟聚合物表加的润湿性影响很大,而粗糙度和结晶度的变化对润湿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3.
首次采用电场极化技术精确控制共轭聚合物(P_3HT)薄膜表面的润湿性,通过调节极化条件,成功实现了对P_3HT薄膜表面润湿性的精确控制,薄膜表面水接触角可以实现从疏水性到亲水性转变。通过光谱学、形貌学及接触角等表征手段,详细研究了电场极化作用下共轭聚合物分子取向聚集形态及作用机理。该工作不但扩展了共轭聚合物薄膜材料的应用范围,也为分子形态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5.
化学渗吸是提高低渗油藏渗吸效果的重要方式,针对杏子川低渗油藏条件,利用amott瓶自发渗吸法,研究了不同界面张力-润湿性组合的渗吸液体系对静态渗吸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化学渗吸受界面张力和润湿性的共同影响,渗吸液体系界面张力为0.05~0.20 mN·m-1、润湿角为27.1°~52.1°时对杏子川低渗岩心渗吸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化学渗吸较地层水渗吸采收率可提高20%以上。杏子川低渗油藏化学渗吸液体系不必追求超低界面张力(10-3 mN·m-1)和较小的润湿角,最佳渗吸体系为0.075%~0.200%的椰子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与0.025%~0.200%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复配体系,其室内静态渗吸采收率高于30%。 相似文献
6.
随着开采年限的增加,辽河油田油井采收率逐年下降。目前常规的压裂液仅以补充地层能量为目的,没有考虑油层内油水流动阻力的问题。体积压裂技术是针对地层亏空严重、低产低效油井改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压裂技术。减阻剂作为体积压裂液中最重要的一项添加剂,减阻性能对施工质量起到关键的影响作用。本研究选取了FP1、FP2等8种减阻剂,从改善油水两相流的流变性、原油乳状液的乳化性以及润湿性变化三个方面进行减阻性能评价,得到以下结论:FP1对油水两相流体的流变性改善效果最佳,加入油水两相液后达到完全乳化时的乳化转速低、速率快、稳定性高;随着FP1的浓度增大,亲水性石英片润湿性的转变为亲水—弱亲油—亲水,而亲油性石英片润湿性的转变为亲油—亲水。石英片接触角降至90°以下,黏附功得到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研究领域接触角大于150°的超疏水表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超疏水表面一般通过构造一定表面粗糙度和用低表面自由能物质修饰表明而成.文章简单的介绍了疏水表面的基础理论和最新研究进展.虽然超疏水表面在实际应用中还有一定的限制,但这些困难都将慢慢被克服,最后超疏水表面将应用在各种不同的工业领域. 相似文献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