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建筑科学   24篇
  2025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个人化的契机冯仕达(以下简称“冯”):在20世纪90年代你出道进行个人创作的契机是什么?刘家琨(以下简称“刘”):一个契机是在1993年,汤桦开始举办个展,我当时正准备要改行做文学,不搞建筑了。我看了他的展览以后,觉得搞建筑还是有点儿意思的。另一个契机,是受张永和的启发。他在96年做了一个工作室。我之前根本不知道建筑师还可以自己来做一个小小的(工作室)。房间也不大,几个人在那儿画,我说这种方式好像比较适合我。  相似文献   
2.
本译文以建筑学专业形成的历史和对专业化文化的特点的论述为切入点,探讨了加强建筑教育与专业实践间的关系的 多种可能性。并希望能够以此丰富我国关于建筑教育发展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导言     
本期《世界建筑》专辑收录的福斯特及合伙人事务所的项目,有目的地选择了那些能表明其实践的多样性和全球性分布的近期作品。尽管目前福斯特事务所已经发展到了第5个10年,但是,其最广为人知的项目还是福斯特及其核心团队早期完成的那些著名作品,印象往往还停留在技术引领的、"高技"的方法上,并限于一系列现代的轻质结构和材料。认真研究一下  相似文献   
4.
景观建筑学的相互性和文化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年来在西方读者中盛行的景观建筑学的论文片断的分析,揭示出这些论文是如何掩饰了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指出目前景观建筑学的发展已经使它与中国文化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有了更好的结合点,并表明对理论的反思和写作可以为激活景观建筑学的跨文化交流服务。  相似文献   
5.
关注了17世纪的造园名著《园冶》,并以屋宇篇为焦点.作者要旨有二:首先,在各注家对《园冶》原文断句及标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文句结构及暗含论题的新认识;其次,阐明原文的暗含视界,突出各种关乎文化特征的前提.在这其中包含3个问题:1)园林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理念是什么?2)如何看待目标一手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未在原文出现?3)对于现代建筑类型分类的一般见解与原文对建筑类型的认识有何差别?  相似文献   
6.
冯仕达?  柳亦春 《建筑师》2022,(5):124-132
本文关注跨文化交流与大舍主创建筑师柳亦春设计理念的发展,并以建筑结构、建造和效果之间的关系作为焦点。对谈录凸显了话题及概念的复杂状况,排除了“引进外国概念”与“直接学习”等各种简单思维,并分析建筑师讨论的具体语境。在这其中包含3个问题:1)柳亦春、坂本一成、1920年代德国对结构是如何理解的?2)如何看待大舍近十年来项目中结构、建造及氛围之间的关系?3)如何看待近十五年来中日、中西建筑师跨文化交流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7.
刘家琨访谈     
刘家琨(以下简称刘);冯仕达(以下简称冯);赵扬(以下简称赵)。访谈日期:2011年6月16日-17日冯:我想先说一说型的事情,比如,在四川美术学院设计系这个项目中,你要在场地上走来走去,建筑不是单体的,而是反映一种关系(图1-3)。一般大家会认为标志性建筑一定是单体的,但是你的想法却不是这样。刘:单一的形体好拍照,更上相,对视觉传播特别有利。而我是比较重视场所的,其实这和东方所理解的建筑和环境的融入共生是有联系的,但照片不好反映,有  相似文献   
8.
张雷访谈     
张雷  冯仕达 《世界建筑》2013,(2):114-117
冯仕达(以下简称冯):能谈一谈精确性和控制的问题吗?张雷(以下简称张):控制和不控制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我的项目有这两种极端的状态。有些项目的策略可能需要非常精确的控制,有些项目虽然没有精确的控制,但是效果也在估计当中。比如,南京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4号住宅(图1),对我来说,控制不控制都无所谓,例如窗口的曲线,它如果差5cm也没问题。看起来是非常动人、对精确性要求很高的曲线,实际上对建造的要求很低。施工完成的曲线和我画出来的可能有差别,因为是地方上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加深对中国建筑学领域中跨文化对话的理解,文章把“对话”分解为四个相关概念:认可、视界、前理解和差异,然后通过考察四本西方期刊的当代中国建筑专辑,在具体实例中探讨了这些概念的运作。最后通过比较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和当代中国的差异,文章讨论了中国和日本与西方建筑界关系的异同,进而指出在跨文化对话中中国问题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建筑期刊200年来的发展提出一系列概括性的思考,并以中国、日本、美国、法国及澳大利亚5国的建筑期刊为例,探讨了建筑期刊的文化作用。其中的具体话题包括:建筑学专业的自我认同,建筑师对外国同行的评论,兴办期刊作为推动建筑实践的手法,读者群的开发及在传达过程中建筑词汇的变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