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设计:Christ&Gantenbein地点:瑞士巴塞尔时间:2016年规模:8079m2巴塞尔美术馆新馆用地与老馆一路之隔,设计首要解决的便是二者之间的交通联系问题。常见的做法是采用地下通道,将新老两馆连接起来。这种做法带来的问题是:通道空间体验比较乏味,建筑师所能着墨之处,也往往只是通过室内设计和艺术装饰手段把通道空间设计得更有趣而已。巴塞尔美术馆也采用了地下连通方案,但连接体并不是地下通道,而是一个展厅(图1、图2)。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建筑材料表现力的深刻理解,瑞士建筑师赫佐格与德穆隆在设计实践中尝试各种传统材料,如砖、混凝土、石头、木材、金属、玻璃以至文字、图象、颜色,探寻材料和建筑的内在关系,探索不同材料组合的多种可能性,构成了其建筑作品的创造性,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4.
5.
中、德建筑教育的不完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记述了笔者参与的柏林工业大学和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一次合作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比较分析了中、德双方在教学全过程中各个方面和环节的异同,总结了国外建筑教育的优势和经验,并指出了国内建筑教育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期对国内建筑教育改革的思路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龙山教堂·精神空间吴钢:我先来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事务所有三个主设计师,每个项目都会有一个主设计师,而其他的两位作为客串,一起讨论。龙山教堂这个项目的主设计师是张瑛。因为今天她有事没能参加,所以我来代表她介绍。这个建筑1300m~2,有两层。一层由两个空间组成的,第一个是入口的那个前厅,其后还有一个主空间,二层有一个环廊,我们把它称之为展览廊,或者叫读书廊,是在前厅的这部分。二层还有一个空间是教堂主厅空间的延伸。目前,教堂的功能是作为这个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做一些表演或者是公司开会。它作为一个文化设施,最后将捐献给北京的天主教会。 相似文献
7.
该文介绍了德国把城市水域重新利用开发为新的城市空间,利用滨水空间建造的高品质文化建筑,为居住之城增添许多新型城市空间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生态视野下的北京旧城更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京旧城最有价值的、最值得保护的部分是胡同+四合院+树木所构成的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文章提出必须改变视点、明确立场,将旧城保护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以恢复旧城生态系统为目标,对旧城肌理进行“局部保护、整体重建”。 相似文献
9.
毕业设计无疑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一位毕业生专业水平的重要依据。作者通过亲身参与UAUIM2019届毕业答辩,近距离观察体验了该学院的毕业答辩的全过程,对其毕业设计的组织要求和评价标准进行了初步考察,并以一个优秀作品为例,具体说明了毕业设计所要求的深度和所能达到的程度,最后分别从成果、过程和教育目标等方面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哈尔滨曾经是一座有着浓郁异国情调的北方名城。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开发建设的升温,城市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场变化中,大量的历史建筑从城市的版图中消失了。出版于1990年的《哈尔滨建筑艺术》~([1])一书中的很多历史建筑的照片今天都变成了"遗像"。人们在慨叹惋惜历史建筑被拆毁的同时,也对势不可挡的城市开发力量之强大感到无奈。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随着老建筑的减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