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与岭南早期现代主义的传播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襄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是岭南最早创立的建筑系,在其六年的发展历程中,在其六年的发展历程中,广大师生把握了现代主义的时代潮流,对现代主义建筑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为岭南早期现代主义的传播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从襄大建筑工程学系发展的各个时期入手,对其现代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作出客观的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摘要:作为一种新的建筑类型,现代医院在华创建肇始于西医东渐及其空间营建。医学传教运动对此影响深远,教会医院因而成为中国近代医疗建筑的主要类型,其中尤以基督教会的设计实践最为突出。而在中国近代早期教会医院设计中,由于缺乏专业建筑师的介入,医学传教士们不得不承担起诊疗、传教和建造等多重责任,扮演医生“建筑师”的角色。从柳叶刀尖到梓人绳墨,医生“建筑师”在中国近代教会医院设计中的早期探索既体现了西方教会建筑在中国的调适,也开启了中国现代医院建筑的类型化发展,是中西医学交流的物质空间见证和中西建筑交流的特殊类型例证。 相似文献
5.
清末广州花地馥荫园的前身为东园,两者具有空间延续与递进关系。从园林赞助人及中西赏游群体出发,通过文献考证及图像分析,并应用层次叠加法,廓清东园时期的园址范围,以及馥荫园的旧园遗存与再造部分,探讨空间格局演进的历史逻辑及文化生产等。研究表明:馥荫园继承了东园南侧的宅院区并向南改建、拓展,改变了东园时期以北侧荷塘区为主景的布局方向;与东园雅集所形成的诗文等文化产品相比,西方游客通过摄影与绘画记录馥荫园的景物,外销画、摄影及铜版画等各类图像作品将馥荫园的视觉形象与文化内涵以更直接的方式向世界传播。这一过程不仅是营造主体、空间格局与使用方式的转变,也隐含着清末广州园林文化生产的转向,成为清末岭南园林近代转型及现代性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教会建筑的适应性策略是以西方建筑的空间模式、构图法则和建筑技术为基础,融合中国传统建筑语汇,使建筑形态呈现中西混合的特征。但在推广过程中,由于面向对象和拓展目标的不同,这些中国风格的教会建筑对于中国元素的选取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规划化和地方化的分歧,这一分歧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近代教会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发展。文章以岭南为中心考察中国近代教会建筑的适应性策略, 梳理教会建筑本土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探究教会建筑规范化或地方化建筑策略的形成和内涵。 相似文献
7.
广雅书院由清末两广总督张之洞所创办,其规模宏大,是中国古代书院的杰出代表。在广雅书院的创建中,张之洞综合选址、布局及园事等空间策略,在营造礼乐相承空间格局和自然朴素的士人园林风格的同时,实现了喻物抒怀的意境追求。在西方空间殖民主义盛行的1880年代,广雅书院展现了帝国晚期士大夫阶层的文化姿态。 相似文献
8.
城市更新伴随着城市发展的始终。
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实
行,如何把握城市更新的发展方向尤为重
要。文章以国土空间视角下国内城市更新与
空间优化的研究成果为对象,基于CNKI和
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城市更新”主题获
取文献,并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
对实行国土空间规划以来近10年内相关研究
成果进行计量统计与知识图谱分析,展示相
关文献增长趋势、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并
进一步对比2016年前后城市更新研究的研究
成果,阐述时空特征、研究对象和策略方法
上的趋势变化。最后总结国土空间视野下城
市更新中的生态保护与修复、遗产保护与利
用、空间优化与织补三个方面的研究动向,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国内城市更新与空间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10.
“活着的历史博物馆”——殖民地威廉斯堡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廉斯堡(Williamsburg)是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处历史文化名镇,其城市和建筑遗产与美国独立革命及政治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维护历史“原真性”和整体保护历史环境是威廉斯堡保护和修复的基本原则.修复后的威廉斯堡被誉为美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活着的历史博物馆”,在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威廉斯堡的保护主要从历史环境的修复和现代环境的控制两方面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