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5篇 |
免费 | 83篇 |
国内免费 | 29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64篇 |
综合类 | 40篇 |
化学工业 | 55篇 |
金属工艺 | 31篇 |
机械仪表 | 48篇 |
建筑科学 | 84篇 |
矿业工程 | 70篇 |
能源动力 | 6篇 |
轻工业 | 36篇 |
水利工程 | 32篇 |
石油天然气 | 17篇 |
武器工业 | 4篇 |
无线电 | 8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57篇 |
冶金工业 | 20篇 |
原子能技术 | 5篇 |
自动化技术 | 1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44篇 |
2020年 | 38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33篇 |
2013年 | 35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47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0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一、拉削中的问题及影响 光洁度的主要因素 拉削是金属切削加工中高生产率的方法之一,同时又能获得较高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洁度。因此,拉削在金属切削加工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国内外拉削工艺都得到了广泛采用。但由于拉削加工是一项较新的工艺,到目前为止,大家对它都还不太熟悉;许多工厂在拉削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拉出的工件表面光洁度不高,一般只能达到 5左右,特别是调质件和渗碳件更为严重,表面经常出现啃刀、扎刀、环伏波纹、纵向条纹、肩部划伤、鳞片状撕裂、分屑沟痕和亮带不均等缺陷。 影晌被削表面光法度的因素很多,有工…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今虚拟演播室中机电跟踪系统存在的不足,研究和设计了一种新型摄像机运动参数的数据采集系统.对数据采集卡硬件整体设计进行了阐述,提出了FPGA控制芯片各模块的设计方法,并给出了仿真结果.仿真结果表明,数据采集系统达到了设计要求,可以做到传输距离短、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5.
6.
通过对“梁陈方案”和《城记》中历史事实的思考、分析,目的是温故而知新,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论述“梁陈方案”的核心思想是进行城市结构调整,改变单中心的结构,形成多中心结构布局,是保护旧城、有利新区建设的新旧两全的安排,进一步得出城市结构调整是保护名城重要的方法和措施,科学合理的城市结构调整能够有效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结合2009"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对阳光小学的风环境设计进行研究。探讨了绿色建筑风环境整合设计的方法,即针对实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对建筑风环境设计的三个层次:建筑群体设计、建筑单体设计、建筑细部构件设计进行整合,并运用CFD模拟的方法进行辅助设计并检验设计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光环境是建筑室内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充分利用自然采光是实现建筑绿色节能的重要策略.以厦门地区既有办公建筑空间为例,探讨通过可变建筑表皮的设计对室内的光环境进行优化.研究中设计了一种可变表皮系统,通过表皮形态的变化适应不同的室外光环境,利用参数化性能模拟工具——Ladybug工具包对表皮进行逐时的形态生成,并比较分析六种... 相似文献
9.
大量工程实践证明,通过严格贯彻落实"自检、互检、专检"的施工质量"三检制",可在层层检查、层层把关的基础上,极大程度地减少施工质量隐患的遗留,进而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确保夯牢根基.现结合既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实践经验,阐述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三检制"的基本内容,细致探讨了如何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有效贯彻落实"三检制",以供建筑施工管理同仁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建筑热缓冲空间的设计理念和策略进行分析,将其功能归结为热缓冲空间的蓄热能力和对换热速率的调节两个因素;以历届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的参赛作品为例,依据热缓冲空间的形式和在建筑中的位置,将其分为中庭式、包围式、外廊式和辅助空间式四个类型,并分别举例阐述其特点。分析结果表明,热缓冲空间是一种综合性的节能设计策略,它通过被动式节能措施的合理整合,建筑主次空间的合理组织,能有效的改善建筑的内部环境,其设计理念为绿色建筑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