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在某高层办公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主动地挖掘项目内在的要求与特征,提出超越纯外观要求的界限。通过对城市脉络、基地状态、功能判断等一直到内在要求方面的因果关系的梳理,逐渐明晰了设计的需要,使设计更具说服力与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5.
6.
7.
由于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时、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用地等特点,因此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呈上升趋势。但同时也暴露了在设计初期对人流量预估不足等问题,导致轨道交通站体本身容量不足,人的通行时间增加,严重降低了使用者的步行接驳效率。因此,不少站体在建成后几年内不得不进行改扩建。该文以重庆市观音桥站为例,调研站点各个出入口的人流量现状,结合轨道交通影响域步行行为特征和空间类型,分析不同使用背景下的站体改扩建方式。最后运用行人仿真软件对其改扩建方案进行验证,并提出更有效解决方案[1]。 相似文献
8.
从城市空间超负荷使用现状切入,通过对人群涌现现象及其特性的分析,提出公共空间涌现现象相关模型及不同类型的涌现机理,并结合城市设计辅助分析案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城市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交通问题"。针对"交通问题"的系统性、复杂性、可借鉴"针灸"的原理,从关键地段、关键建筑入手。在建筑方案设计中,建筑师需建立"建筑、交通一体化"观念,将"城市交通"作为内在要素纳入建筑设计范畴综合考虑,实现在"车行主导"背景下高质量地"步行融入"——这既是对城市本质目标最切实的回应,也是当下的一种建筑师策略与意识。 相似文献
10.
材料是完成建筑物、创造空间最根本的要素.从建筑诞生至今,材料所承担的角色不断演变.理解材料的物理、感知、环境三维度模型,是更好地利用材料、创造空间的行之有效的道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