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篇
建筑科学   9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丹娜  褚冬竹  陈熙 《新建筑》2020,(3):100-106
学术论文关键词是全文内容的高度提炼和关键要点,能够从侧面反映论文的核心内容。为探索近年城市空间与交通关联研究领域的重点、热点及趋势,以国内外文献关键词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结合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揭示了近十年来该领域的纵向发展脉络,同时展开知识群之间横向关系研究,比较了国内外研究趋势的差异,分析主要差异背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研究热点,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合理预判。  相似文献   
2.
有些集体是带着使命诞生的.而这样的使命,在伴随其成长的过程里,不断与重大需求联动呼应,在与城乡共发展、与时代同频振的长跑征程中,凝结成这个集体的气质、情怀和力量.  相似文献   
3.
建筑的演进,在某种意义上是情感与理性的交织发展过程,情感与理性的关系,从曾经相互抵触,逐渐发展到相互融合的阶段,建筑学领域中,情感与理性的界线正在变得模糊,该文通过解析几个重要时期建筑的形 特征,揭示出建筑发展的规律之一。  相似文献   
4.
褚冬竹 《新建筑》2007,(4):53-56
在某高层办公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主动地挖掘项目内在的要求与特征,提出超越纯外观要求的界限。通过对城市脉络、基地状态、功能判断等一直到内在要求方面的因果关系的梳理,逐渐明晰了设计的需要,使设计更具说服力与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能够激发设计兴趣的项目,源自它颇为特别的若干背景条件。这是一所建设于县级城市的高等院校。在教育资源向大城市高度聚集的现实趋势下,当地政府与校方为筹建这样一所学校费尽周折,最终说服相关上级主管部门将其落户隆昌,为当地文化教育资源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是建设资金需全由当地政府筹措,并不宽裕。特定的建设背景使之成为成渝地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的一个有趣个案。这是一所特定专业的高等院校。学校升级自原有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已有多年历史与  相似文献   
6.
城市空间与行为集体特征总是相互影响的。"接驳"作为城市空间与轨道交通的连接关键,相关研究多从交通层面出发,缺乏更大范围的城市空间一体化视角。在原有相对狭义的"接驳"概念基础上提出"综合接驳"概念。通过调研重庆等多个城市的典型站点,解析站点影响域、交通行为与非交通行为等多个基本要素,从而明确"综合接驳"的概念。据此进一步建立起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接驳的特性及层级目标,初步揭示了城市空间与综合接驳的关联机制,为站点影响域空间优化奠定了实证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
由于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时、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用地等特点,因此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呈上升趋势。但同时也暴露了在设计初期对人流量预估不足等问题,导致轨道交通站体本身容量不足,人的通行时间增加,严重降低了使用者的步行接驳效率。因此,不少站体在建成后几年内不得不进行改扩建。该文以重庆市观音桥站为例,调研站点各个出入口的人流量现状,结合轨道交通影响域步行行为特征和空间类型,分析不同使用背景下的站体改扩建方式。最后运用行人仿真软件对其改扩建方案进行验证,并提出更有效解决方案[1]。  相似文献   
8.
从城市空间超负荷使用现状切入,通过对人群涌现现象及其特性的分析,提出公共空间涌现现象相关模型及不同类型的涌现机理,并结合城市设计辅助分析案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褚冬竹 《新建筑》2011,(3):39-44
城市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交通问题"。针对"交通问题"的系统性、复杂性、可借鉴"针灸"的原理,从关键地段、关键建筑入手。在建筑方案设计中,建筑师需建立"建筑、交通一体化"观念,将"城市交通"作为内在要素纳入建筑设计范畴综合考虑,实现在"车行主导"背景下高质量地"步行融入"——这既是对城市本质目标最切实的回应,也是当下的一种建筑师策略与意识。  相似文献   
10.
材料是完成建筑物、创造空间最根本的要素.从建筑诞生至今,材料所承担的角色不断演变.理解材料的物理、感知、环境三维度模型,是更好地利用材料、创造空间的行之有效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