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道教洞天福地蕴含中国本土的自然观,体现“天人合一”思想下的东方自然保护传统。道教以“气”论解读瘟疫,将瘟疫的病因、病理指向宇宙自然之道。通过追溯洞天福地和疫灾的历史渊源,认为民众对瘟疫的恐惧以及对“不死之乡”的形而上追求赋予了洞天福地“仙境”象征;作为现实的避疫场所,洞天福地提供了天然庇护,具有养生效果,在避疫、防疫中发挥了重要的身心疗愈作用;以“永嘉之乱”引发北方流民南迁事件为始,山中避疫催生了江南洞天福地大开发。从“理想景观”视角分析洞天福地在山林的营建特点以及道教的养生实践,形成内外兼修的自然相处之道。以此讨论道教洞天福地对健康人居建设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2.
楹联匾额作为园林中表现“诗情”
和意境的主要手段,其连接文化和景观的作
用突出,是人文艺术的直接表现。在杭州西
湖成为文化景观的背景下,西湖楹联匾额展
示出文化与景观的统一性、中唐至两宋园林
典型的“壶天”特征。首先梳理了西湖楹联匾
额中残存古联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分析了楹
联匾额作为文化和景观的“桥梁”在西湖景
观中起到的构建作用。西湖楹联匾额作为西
湖园林的一部分,受到“壶中天地”境界追求
的影响以及南宋山水画对其诗意的深化。通
过对西湖典型楹联匾额案例的整理研究,归
纳出3方面“壶天”特征:以小见大、理及精
微、文辞写意。并由此展现两宋园林文化在
西湖文化景观中的遗留与影响。 相似文献
3.
4.
道教洞天福地作为中国名山风景的经典类型之一,在宗教山岳景观中占据独特地位。浙东天台山水神秀,历代高道以入山隐修为主要目的,形成了道教在区域山林的景观文化基础。从天台山“神仙之乡”的文化背景出发,从“想象与实践”的视角切入,梳理了天台山洞天福地的景观流变:分析其“不死之福庭”地域性景观的形成经历了“赤城→桐柏”的信仰转移过程;以天台山为坐标,洞天福地格局打破了区域“层级”分布特征,而呈现大范围“州郡”空间格局。作为“联结点”的天台山,洞天世界沟通了宇宙、山、人3个基本场域,由此衍生出“洞宫”式和“周回”式山岳空间营建典范。旨在挖掘洞天福地中典型案例的价值,为中国洞天福地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6.
为降低现有固态故障电流限制器的成本和技术难度,提出了一种新型固态故障电流限制器拓扑结构,主要由晶闸管和限流电抗组成。在系统正常运行时,限流电抗通过晶闸管续流,仅在线路电流峰值附近有短暂的充磁过程,对系统影响很小;在故障发生后,限流电抗可在控制保护系统发出限流指令之前自动接入系统并限制短路电流峰值,且通过闭锁晶闸管触发信号的方式,实现对短路电流稳态值的限制。该方案无需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实际系统仿真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与桥式固态FCL对比分析证明其具有成本上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8.
9.
10.
对比研究了无机及有机硫化剂(分别为Na_2S和Na_3S_3C_3N_3)对工业磷酸中Cd~(2+)的去除效果,分别研究了硫化剂类别、磷酸质量分数、硫化物用量、Cd~(2+)初始浓度、转速、共存离子对Cd~(2+)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无机硫化剂时,Cd~(2+)去除率随Na_2S用量增加、转速及磷酸质量分数减小而增加,当Cd~(2+)初始质量浓度为40~100 mg/L时,Cd~(2+)去除率均可达99%以上;而使用有机硫化剂时,Cd~(2+)去除率随Na_3S_3C_3N_3用量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随转速及磷酸质量分数的减小而增加,当Cd~(2+)的初始质量浓度为20~80 mg/L时,Cd~(2+)的去除率为97%;两种硫化剂对镉的去除效果均受As~(3+)和Pb~(2+)抑制。综上可知,硫化法可高效去除工业磷酸中Cd~(2+)等有害金属元素,与有机硫化剂相比无机硫化剂适用于更高含镉浓度工业磷酸中镉的去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