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从安亭陆氏住宅切入,按照苏州木工尺复核其尺度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解读其营造匠意。结合安亭陆氏住宅的使用性质、院落组织关系、建造时代等信息,将尺度研究的对象由地方重要建筑拓展至民居,研究的范畴由单体建筑拓宽至组合建筑,研究的时期由宋、元、明延伸至清末民初,并将“减尺定侧”的设计精度由整尺、半尺扩展至1/4尺。这是对当今上海地区传统民居的整体认知的有益补充,可为今后上海地区乡土建筑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摘要:文章从我国南方各地营造尺长(乡尺)与官尺的时代渊流入手,结合南方多元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初步建立起“尺系树”的意向概念和框架。以东南地域为例,将乡土建筑早期的形制遗风与“尺系树”蕴含的历史信息对比并关联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尺系树”之于我国南方乡土建筑研究的意义、价值和途径,指出其在共时性区划研究中对历时性谱系问题所提供的重要视角和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云南省楚雄市彝族民居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民居现代转型设计中的两方面问题展开讨论,其一是传统居住形态与空间特征在新民居中的延续,其二是在设计中对新的功能需求与家庭结构的适应.首先,结合目前既存新民居的现状和设计探索提出本文的关注重点;其次,通过研究楚雄彝族传统生活方式、家庭结构的发展变化等情况,分析彝族传统生活影响下...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对宋《营造法式》之“举折”、清工部《工程做法》之“举架”和民国《营造法原》之“提栈”等几种典型定侧之制的梳理,结合对乡土营造中屋面坡度术语、类型和具体作法如起架法、“先起后调”法、“减尺定侧”法、定斜法及其他方法如提线法、弯板法等实例的分析,窥探中国传统建筑屋面坡度作法的多样性,并在营造思维上试图对其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访谈福建光泽县大木匠师毛景荣的个案为例,重点从“术语”“打样”“篙尺”“手风”四个方面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归纳工匠思维,并试图提炼乡土营造调查中的口述方法及意义,以期提供一些信息样本和工作参照。 相似文献
7.
文章将黄河干支流、长城防御线、晋商线路等视为晋系区域文化和乡土建筑的主要传播途径,得到三个结论:一是将汾、渭河入黄河口的地带视为"中原"文化及其乡土建筑的核心区域,其建筑以窄院、单坡厢房为特征,并随着汾、渭河流域至上游逐渐传播演化,影响渐弱;二是将黄河大峡谷两岸的晋西(乃至晋北大部分区域)与陕北黄土分布区域关联,指出两岸在语言、风土环境和建筑形制上的相似性;三是认识到长城防御线特殊的文化传播能力及其历史影响,并关注到其沿线的语言风俗、军事聚落等都有相当的关联.以此跳出山西省域的范围和限制,尝试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在更宏观的范围内进一步探析晋系乡土建筑的类型与谱系. 相似文献
8.
传统肌理中的公共建筑实践是这个时代不得不面对的课题,解决方式不仅有仿古建筑和由西方引入的现代建筑两种途径,在现代建筑的处理方式中留住历史的痕迹也是一种应对策略.文章以河南郑州方顶驿游客中心设计为切入点,从项目概况、历史背景、场地矛盾、设计策略等方面详细阐释了方案的生成过程,试图来回答传统建筑的空间组织方式如何在大体量的公共建筑中延续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