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2篇 |
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7篇 |
综合类 | 43篇 |
化学工业 | 6篇 |
金属工艺 | 4篇 |
机械仪表 | 13篇 |
建筑科学 | 103篇 |
矿业工程 | 2篇 |
轻工业 | 25篇 |
水利工程 | 5篇 |
石油天然气 | 1篇 |
武器工业 | 1篇 |
无线电 | 7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4篇 |
冶金工业 | 10篇 |
自动化技术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一伟大的中华民族,谛造了伟大的华夏之邦,也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明。其中就包括经历了几千年并被一贯继承与发展的中国传统建筑。它的建筑类型品种众多、结构体系自成一格,外 相似文献
3.
一、乐嘉藻及其中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乐嘉藻,字彩澄,生于1870年(卒年不详),系贵州人。学术界有人说乐嘉藻是一位颇似宋代李诫(字明仲)、明代计成(字无否)、清代李渔(字笠翁)那样的学人。据乐嘉藻的女婿漆运钧所言,乐嘉藻“戊戌求言,由都察院代奏,君两次上书未得报而党祸起。君遂南旋还乡,耻作闲居赋。先导科学。”后又“于黔省创设师范学堂,延外人为教习。此为壬寅秋日事,时国内 相似文献
4.
一、概况(一)冯国瑞(1901—1963)著名学者。今天水秦城区人。1926年毕业于清华研究院。曾任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和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等职。于文学、史学、书法等都有很高的造诣。对石窟艺术的研究用力尤勤,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著有《绛花楼诗集》、《天水秦器 相似文献
5.
四.历史论述捉襟见肘 如果说前述三项问题尚属围绕该书的关于史学研究的治学规范、学术品格和治学态度等外部问题,那么细读本书,我认为作者对历史观念操作的僵硬化,对建筑学学科的隔膜和处理建筑史料的力不从心,则构成了本书致命的内伤。该书失败的历史论述可用一句话概括,那便是“在僵硬的社会学和肤浅的风格学分类框架下汇集着的杂乱无章的二手史论”。它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7.
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于1929年,在其成立以后的10余年间,学社在朱启钤先生的领导与梁思成、刘敦桢两位先生的鼎力支持下,取得了极其丰硕的学术成果,使原本在世界建筑史学领 相似文献
8.
杨总,我多年来一直这样称呼他,感到他也愿意接受这样的称呼.他一生经历丰富,无论是做领导的阅历、还是对技术的把控力,这个总字是当之无愧的.近十年来北京院的《建筑创作》有事总找他(本人自1999年~2011年任主编),新创刊的《中国建筑文化遗产》还请他出任学术顾问,大事小情我们总愿到他家或请他到社里来小聚,这些年在一起策划编撰的图书也有几十本了,共同召开的会议不下20个,有些系国内建筑界、出版界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9.
周采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12,(1):75-80
本文试图借助民族主义的视角,关注当代西方民族国家史学的转型,以及民族主义对西方教育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进而反思近代以来西方教育史学历史发展的若干问题,以给我国学者研究西方教育史学提供一些启发意义。首先,教育史学者应从民族主义视角关注近代以来西方各国教育史家的教育史著述,研究民族主义思潮如何影响近代以来西方教育史学的发展。其次,应从比较教育史学的视角研究西方各国教育史学的民族风格。最后,还应关注民族国家史学的转型对西方教育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国外建筑史学基础理论大致有三条研究路径。一是艺术史的路径,英国D·Watkin的The Rise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1980年)[1]一书阐述了西方建筑史学研究兴起之时,其基础理论前提来自于艺术理论,其研究方法与艺术风格史方法基本相同。由于艺术史学的发展与美学同步,因而西方建筑史学研究很早受到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思维的深刻影响,建筑史的艺术、哲学研究向度成为西方建筑史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从历史哲学、科学哲学的话语中提出建筑史学基础理论的问题逻辑,英国Dana Arnold的Reading Architectural History[2](2002年)一书选辑历史哲学、科学哲学相关专题论文,藉此系统论述了建筑史学基础理论问题,包括史学性质、建筑性质、建筑史性质以及建筑史编史理论、建筑史跨学科的文化研究、建筑史研究方法等等。在这方面,希腊建筑理论学者帕纳约蒂斯·图尼基沃蒂斯的《现代建筑的历史编纂》[3]表现得尤为明显。三是在建筑理论层面确立建筑观与历史观的关系,从而形成建筑史学基础理论,如英国Hazel Conway 与Rowan Roenisch合著的Understanding Architecture:An introduction to architecture and architectural history[4](2005年)系统思考了建筑理论与建筑史学基础理论诸多相互关联的问题。现代建筑史学家大多从建筑理论层面构建了建筑史学的基础理论,诸如布鲁诺·赛维的《建筑空间论》、吉迪恩的《空间·时间·建筑》等。在这方面,尤以舒尔茨的系列研究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