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2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篇 |
综合类 | 63篇 |
化学工业 | 9篇 |
金属工艺 | 2篇 |
建筑科学 | 33篇 |
矿业工程 | 3篇 |
能源动力 | 1篇 |
轻工业 | 4篇 |
水利工程 | 2篇 |
石油天然气 | 2篇 |
无线电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2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建伟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1990,(1)
林语堂是《语丝》周刊所培养出来的杂文家.他在《语丝》的摇篮里摄取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养料,在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笔战中,林语堂成了语丝派“打狗运动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2.
3.
尤爱焜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3):74-76
至情至性的红牡丹毫无愧色地追寻灵肉和谐的完美爱情,但是理想的“伊甸因”终究难寻,因为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只能是幻想。不管林语堂的主观意愿如何,但客观上《红牡丹》文本却透射出另一个信息,林语堂对女性的审视仍然没有摆脱“男性中心视角”,林语堂思想中仍然有男权文化的痕迹。这是“伊甸因”失落的真正原由,同时也引发人们对现实沉甸甸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张俊才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07-111
林纾言情小说所阐扬的爱情伦理中,既有一抹现代色彩,如他笔下的部分爱情故事已"稍稍涉于自由";又有浓重的传统风致,如主张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仪式化,认为女性应慎守矜持、含蓄、温婉的性情之美,强调男女双方都不为苟且之事等。林纾言情小说所阐扬的爱情伦理,折射出民国初年"老新党"建构现代中国文化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5.
朱熹是闽学代表人物,其《周易本义》成为元明清三代开科取士的教科书。林栗是宋代福州福清的名宦,官至兵部侍郎。但二人在易学思想上意见分歧,朱熹为宋易突出代表,对宋易邵雍先天之学推崇备至;林栗重视易学重象之传统,反对邵雍先天之学,而又赞成宋代流行的河图洛书之说。朱熹林栗二人辨易,展现了宋代汉易、宋易交糅纷呈的状况,也反映了闽学在争鸣中不断前进的历史事实。朱熹林栗二人辨易发展为相互讦奏,为一大憾事。但平心而论,《宋史》对林栗论定有失偏颇,林栗仍不失"为时直臣"。 相似文献
6.
魏策策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472-478
以《吟边燕语》为例,点出林纾“讹”译若干实例,并从伦理文化、叙述技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林纾翻译的干预策略,在译书与著书的辨析中剖析林译特点及林纾的思想,认为林纾在翻译中渗入自己的理想和对民族与国家的认同,主要是迎合市场和读者,应和政治,并传达一种新秩序的构想和新文化的移植。 相似文献
7.
卢仁龙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426-429
商务印书馆早年名声鹊起,效益奇丰。除教科书广为发行外,严复的汉译名著和林纾的翻译小说的出版,尤其是后者所带来的大规模品种,在商务印书馆的产业化运作下,获得了极大的收益。十几年间,在商务印书馆教科书之外的业务撑起了半边天,为商务印书馆品牌串红起到了功不可没之效。作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奠基人、最后的古文家,林纾依托商务印书馆,在张元济的推动下,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发出了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8.
胡全章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430-434
自林纾“五四”前夕声称庚子年曾为《杭州白话报》写作“白话道情”,迄今无人查证,致使其本来面目长期以来不为人知。1901年《杭州白话报》刊发的署名“竹实饲凤生”的六种“道情”,应是林纾之作。襄助《杭州白话报》,创作“白话道情”,以白话开民智,以通俗文艺振民气,且曾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是20世纪初年的壮年林纾确曾有过的一段白话文学创作经历。《杭州白话报》“白话道情”之考论,还原了林纾作为晚清开风气之先的启蒙白话报和白话文学先驱者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9.
周芬芬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108-111
Langacker将焦点/背景归为人类认知的建构活动,其中事物不同的突显程度就能决定其被人类感知的程度,本文从焦点/背景理论出发,从焦点突显的不同方式来解读《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0.
吴仁华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103-106
地方新建本科大学文化建设只有形成特色才能可持续发展。真正能成为大学特色文化的应该是,与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主流文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与大学发展历史和文化积淀有着天然联系,与大学适应时代要求和强化育人功能有着重要联系。林纾文化正是符合这种特质,成为了福建工程学院大学文化建设实践的重要特色之一。近年来,福建工程学院在建设特色的林纾文化方面形成明晰的思路,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地方新建本科大学特色文化建设创造了经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