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9篇
  免费   323篇
  国内免费   96篇
电工技术   72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563篇
化学工业   309篇
金属工艺   86篇
机械仪表   334篇
建筑科学   2747篇
矿业工程   69篇
能源动力   83篇
轻工业   137篇
水利工程   33篇
石油天然气   71篇
武器工业   11篇
无线电   243篇
一般工业技术   317篇
冶金工业   89篇
原子能技术   14篇
自动化技术   1098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204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353篇
  2013年   374篇
  2012年   372篇
  2011年   427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355篇
  2008年   333篇
  2007年   359篇
  2006年   372篇
  2005年   285篇
  2004年   285篇
  2003年   234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110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eat transfer within ceramic feedstock powders is still unclear, which impedes optimization of the therm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thermal sprayed coatings. The microspheres (yttria-stabilized zirconia YSZ and lanthanum zirconate LZO) were prepared via the electro-spraying assisted phase inversion method (ESP). The thermal properties of the two ESP microspheres and a commercial hollow spherical powder (HOSP)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oretical,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methods.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single microsphere was estimated via a novel nest model that was derived from the Maxwell-Eucken 1 and the EMT model.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a single YSZ/LZO-ESP microsphere prepared at 1100–1200 °C was within 0.36–0.75 W/m K, which was ~ 20 % lower than that of a single YSZ-HOSP microsphere with a similar porosity. Heat flux simulation showed that high tortuosity around the multi-scaled voids of the ESP microsphere led to a more efficient decrease in thermal conductivity compared with total porosity.  相似文献   
2.
黄捷  王瑜 《新建筑》1997,(4):32-35
从文化心理行为模式的角度对黎族民居空间及造型形成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人类在塑造自己生存立足的场所时一直伴随着对意义的追求,人赋予建筑的表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空间及造型的可识别性特性,构成了场所感,成为特定地域、特定场所的一种文化“原型”识别性标志。  相似文献   
3.
章明  张姿 《时代建筑》2004,(2):120-123
文章从视距、角度、架构、片断及层面等方面对仙乐斯广场进行了建筑体验和观察开拓了建筑观察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4.
王瑾瑾 《建筑师》2005,(3):74-77
民居里的堂屋是民居建筑里的“神圣空间”,在我们阅读这种神圣空间的同时,我们不仅能够读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观念,而且可以读出中国文化里的思维模式,以及中国文化的结构体系。而这些与中国民居建筑手法融合,使得民居的“堂”成为中国文化中典型的神圣“话语”符号。  相似文献   
5.
邹德依 《华中建筑》1998,16(3):16-19
该文在回顾了中国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史,并分析了当代中国建筑理论界的现状后,指出:应当把对建筑的引进和研究从外学科和边缘学科拉回建筑本身,以确立建筑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为解决现代社会 服务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本案设计在注意避免过度装饰的设计的同时,巧妙运用华夏文化特色与现代手段结合.以符合酒店特定的文化语言要求,并注重以人为本,在现有的建筑条件下对酒店室内设计加以了改造。  相似文献   
7.
王璐 《华中建筑》2001,19(1):22-23,52
文章从引入“大众文化”这一概念入手,结合当前建筑领域中的种种现象,分析了大众文化对当代建筑思潮的主要影响,并提出应当反思的问题,从而起到正确引导大众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简单分析了“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的哲学观对中国古代设计的影响;进而总结了明式家具的审美特征:自然美、空灵美、整体美、含蓄美、实用美、浪漫美;最后提出了在现代中式家具设计中不仅要运用有形元素,更应融入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形成中式家具艺术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9.
戴路  任壮 《建筑与文化》2016,(10):209-211
法律法规建设是建筑遗产保护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对于遗产周边环境的保护和整治工作仍缺少关注。本文针对遗产周边环境的保护这一议题,从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两个层面出发,对当前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进行解析,并对相关法律法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Wang Z.  Liang H.  Xing L. 《丝绸》2018,(9):86-91
To further clarify the features of wedding dresses in new, style weddings in cities and towns of the Wu culture region, the author sorted out and made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odern journals and periodicals as well as conducted a comparison in combination with diaries of celebrities and novels in modern times to collect 368 wedding photos in total in the Wu culture region. The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wedding dresses in the Wu culture region were mainly of modified styles from 1859 to 1949, the development of wedding dresses went through the stages of unitary styles, mixed styles and diversified styles, in each of which there were also representative regular ways of matching. In general, wedding dresses were in simple, elegant and delicate styles, and the silhouettes kept up with popular western styles, showing a high level of acceptance of foreign cultures. The colors of wedding dresses tended to combinations of light colors, while traditional colors were gradually reduced. Besides, patterns of flowers and plants with thin stems and leaves were mainly used to decorate wedding dresses, showing the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scattering and covering. © 2018 China Silk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