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2篇 |
机械仪表 | 1篇 |
建筑科学 | 3篇 |
矿业工程 | 1篇 |
水利工程 | 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3篇 |
2003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5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2.
3.
《Planning》2014,(14)
青海高原东部湟水谷地是区域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区域,以平安县为例,基于Landsat TM/ETM+/OLI遥感数据,运用群智能分类算法,分析了1995—2013年县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近18年来在退耕还林和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推动下,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地面积增加,并得到有效保护;快速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改善导致建设用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该区域有限的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耕地保护与质量提高任务逐步加重。受退耕还林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2001―2009年期间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 相似文献
4.
《人民黄河》2020,(1):6-10
水沙情势变化定量归因是水文学和流域地貌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以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带的湟水为研究区,采用滑动t检验法、双累计曲线法系统分析了湟水干流径流泥沙的变化特征,量化评价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湟水水沙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956—2016年湟水干流上游石崖庄站径流量呈增大趋势,中下游站点径流量均呈减小趋势,各控制站输沙量年际变化呈显著减小趋势;径流量和输沙量表现出很强的年代际变化规律;各站径流量均在1980年、2004年左右发生突变,输沙量在1980年、2000年左右发生突变;不同时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不同;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少的主导因素是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5.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4,(7)
正黄河上游左岸的一条最大支流,又有西宁河、乐都水等称谓。湟水名称最早见于汉代,宋代又称作宗河和邈川水。《水经注》称之为湟水,并用2 000余字的篇幅加以记述,所记湟水的流程和干支流汇合等情况与今基本吻合。1概述1.1流域范围湟水流域位于黄河流域西北隅,西南以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湖流域分界,北依祁连山脉的托勒山、冷龙岭与河西走廊水系相邻;南部是拉脊山,此山南麓即是奔流的黄河。湟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湟水水资源质量的变化,以控制水体污染和保护水环境,根据湟水干流多个断面的2000—2016年水质实测资料,总结整理主要污染因子,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和季节性Kendall检验分析对湟水流域进行了水质空间、时间上的演变特征分析及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及建议。分析结果表明,湟水水质污染依然严重,污染防治任务重。 相似文献
7.
建立河流水质评价的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并以级别特征值方法对湟水流域的主要水质断面就污染程度进行定量化评价和分级,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所筛出的模型方法对河流水质评价问题具有较高的数值稳定性和对河流水质评价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9.
水利工程和城市建设改变了流域的天然属性和下垫面特征,进而影响了流域水循环过程。以湟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格局和水库特征划分河段,分别采集水样,分析了湟水河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及其沿程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水库水和城区水的氢氧同位素(δ18O和δD)相较于入库水和非城区水有明显的偏正现象。为了探究该现象的普遍性,广泛搜集了以往研究中水库水和城区水的氢氧同位素数据。研究发现:在水库影响区域,入库水和水库水的稳定同位素差异与水库的表面积和平均滞留时间有较强的正比关系;在城市影响区域,非城区水和城区水的稳定同位素差异与河段两岸的不透水域面积占比有较强的正比关系。这表明水库建设和城市化都促进了河水氢氧同位素的蒸发分馏。研究成果对从微观尺度探究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循环特征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湟水流域水沙变化驱动因素,基于长时间序列径流量、输沙量数据,采用趋势检验法、突变检验法对1956—2020年湟水流域水沙情势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56—2020年湟水流域径流量增长趋势显著(速率为0.2亿~0.5亿m3/10 a),输沙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水沙突变不同步。(2)上下游各站径流量呈现相对一致的周期变化,主要存在9、22、34、47 a的周期分布;上游湟源站输沙量以30 a尺度为主周期,西宁、乐都、民和站输沙量在11、14、21 a尺度小波震荡能量较强。(3)水沙变化趋势各异,产水、产沙存在明显异源现象。(4)侵蚀性降水量、侵蚀性降水天数对径流量变化具有促进作用,侵蚀性降水强度变化引起输沙量的变化,植被覆盖度提高和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输沙量减少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