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2篇
电工技术   6篇
综合类   24篇
化学工业   3篇
机械仪表   11篇
建筑科学   19篇
矿业工程   104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7篇
无线电   16篇
一般工业技术   6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关于基站防雷接地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讨论避雷针接受雷电流时的泻流方法和女儿墙上的避雷带的作用,以及如果用避雷带作为接地点,可能会带来的隐患。  相似文献   
3.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多需要进行频率的重复使用,以便提高频谱利用率。因此,在一 个蜂窝式多基站系统中大都存在本系统内部同频和邻频干扰的问题。为了分析其概率性质,首先需对各种不同环境中的电波传播进行分析,找出其概率分布规律;然后推出两个信号电平差的概率分布规律,从中推出载干比指标的设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 GQ高强锚杆性能和采用这种支护形式能够带来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岩土介质中冲击震动波传播规律的微震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冲击矿压(岩爆)造成矿山巷道及开采空间的破坏,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冲击震源产生的震动波传播扰动而引起的.采用TDS-6微震信号数据采集试验系统,通过地面不同场地介质进行的微震试验,得到沿传播距离各个拾震器位置的能量变化曲线,并对比分析不同场地介质中冲击震动波传播能量衰减指数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岩土介质中冲击震动能量沿传播距离呈乘幂关系衰减.能量衰减指数( 在完整坚硬致密介质中很小,而在松散软弱孔隙介质中明显增大,而且能量初始衰减很快,到一定距离后则变得非常微弱.这些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巷道围岩冲击震动破坏机制、巷道围岩防冲抗震的强弱强结构控制原理等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某电动汽车减速器内元件的产热与传热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AMEsim软件某电动汽车减速器热网络仿真模型,假设在充分润滑情况下,完成了高温高负荷不同车速工况条件下的减速器热平衡仿真.应用移动粒子半隐式法(MPS)分析了不同润滑油油量时减速箱的搅油流场,在此基础上,对减速器热网络模型中的对流换热热阻模块进行修正,分...  相似文献   
7.
张农 《浙江电力》2006,25(5):12-15
通过对6kV封闭母线设备的价格评估、可靠性分析、运行成本分析及布置安装特点的论述,证明在一定的工程条件下,大容量机组6kV厂用电源的引接,采用小型离相封闭母线是合理的,并提出了设计应用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淮北矿区多次跨采巷道破坏特征及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淮北矿区多次跨采巷道经反复维修仍无法满足正常使用的现状,以芦岭矿Ⅱ 82人行上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巷道工程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总结了该类巷道4种典型的破坏特征,即金属网压茬处破坏、底鼓、棚腿内扎、U型棚非对称破坏.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方法研究了此类巷道的变形破坏机理,提出了包括新型中空注浆锚索、高性能超强锚杆和围岩注浆加固的巷道围岩强化控制技术.实践表明,采用中空注浆锚索与高性能锚杆相结合的组合控制技术可有效控制多次跨采巷道的剧烈变形,上方工作面跨采结束后巷道顶底移近量为126~393 mm,经简单维修即可满足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煤炭持续高强度开发,开采条件逐渐恶化,传统开采方法带来一系列资源、安全与环境问题。基于"岩层低损伤","无煤柱开采"和"固废零排放"的思路,提出了以煤矿井下采区内就近分选矸石为主形成的固体废弃物充填带取代区段煤柱的"短充长采"科学开采构想及其技术原理。探索了"采-选-充-留"关键技术路径,统筹研究解决遗留煤柱的资源浪费、固废排放的环境污染、传统开采的技术瓶颈和深部开采的安全风险等问题。建立了"短充长采"固体废弃物充填带能量缓释理论和低损伤岩层控制理论。阐述了5项关键技术:"短充长采"系统设计方法,井下智能干法轻量模块化分选系统,自成巷前进高效采充技术与装备,沿充填带留巷技术与装备,"短充长采"系统集成控制技术。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短充长采"科学开采模式在葫芦素煤矿和刘庄煤矿井下矸石直接充填能力分别达到200万t/a和100万t/a,利用有限的的固废资源集成解决了煤炭开采的资源、安全和环保问题,可以实现井下无煤柱、地面固废零排放。该模式创新了绿色开采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构建了我国新型绿色开采的科学开采体系。  相似文献   
10.
煤巷预拉力支护体系及其工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几种常见锚杆支护形式 ,提出煤巷预拉力支护体系 ,即高性能预拉力锚杆支护、小孔径预拉力锚索支护、钢绞线预拉力桁架支护及其组合方式 ,进而指出煤巷稳定的关键是顶板形成预应力结构 (梁 ) ,并通过几个典型的工程示例反映该技术的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