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篇 |
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篇 |
综合类 | 17篇 |
化学工业 | 1篇 |
金属工艺 | 2篇 |
机械仪表 | 7篇 |
能源动力 | 17篇 |
无线电 | 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4篇 |
自动化技术 | 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1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在航空发动机的涡轮风扇及叶片等薄壁件在铣削加工过程中,由于材料切削困难、零部件刚度低以及加工中时变性强等原因易造成薄壁件出现颤振,导致加工精度降低及表面质量变差。利用动力吸振器可有效控制振动现象,但由于材料去除时被加工件等效参数变化而导致其模态频率迁移,易造成振动控制失效。为保证切削全过程中的有效振动控制,提出了非线性吸振器,建立了主系统耦合非线性吸振器的动力学模型,利用复变量平均法分析了系统的慢变方程,得出了系统发生鞍结分岔以及霍普夫分岔的边界条件,分析了激励频率对分岔边界及截断阻尼的影响。利用数值方法从时域及频域进行分析,得出了系统的能量谱,对比了非线性吸振器及线性吸振器的振动抑制性能,结果表明,非线性吸振器可在全频段有效进行振动控制,避免了引入线性吸振器引起的二阶共振。 相似文献
5.
设计开发了一种汽车尾气蒸汽涡轮转化系统,其能够充分利用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水和排气系统中废气的热量,实现燃烧热量的回收再利用。该系统主要由热水传送子系统、涡轮转换子系统、储能子系统、蒸汽传送子系统和换热装置子系统等构成。对该系统的主要构成和布置方式进行了研究,开发了适用于1.5 L发动机的汽车尾气蒸汽涡轮转化系统实物模型,并对影响热能转化效率的关键子系统,即涡轮转换子系统进行了试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回收一定的能量,从而提高发动机燃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在经典的传递路径分析(Transfer Path Analysis,TPA)方法中,由于激励源内部激励力通常难以测量,而通过被动部件连接界面的接触力求解,但测量传递函数时需要移除激励源解耦,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了一种部件TPA方法,在不移除激励源的情况下现场测量传递函数,利用一种表征激励源固有特性的约束力求解。以一套模拟发动机结构噪声传递路径的试验台架为研究对象进行TPA试验.结果表明,部件TPA对目标点总响应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相比基本吻合,但对各传递路径的具体贡献量分析与经典TPA相比稍有差异。另外,通过现场测量获得的约束力能够表征激励源的固有特性,当被动部件结构改变时可以对新的目标点做出响应预测。 相似文献
7.
传统车内主动噪声控制(Active Noise Control,ANC)中使用的FxLMS(Filtered-x Least Mean Square)算法,计算量较大,所需硬件成本相对较高,不利于批量生产。因此文章提出一种使用参考信号与滤波参考信号数字合成的改进自适应陷波方案,弥补了次级通路延时模型在相位误差方面的缺陷,同时具有结构简单、计算量小的优点。最后,基于CompactRIO建立了车内双通道延时陷波窄带ANC系统,进行车辆定置发动机定转速与行驶过程急加速两种工况下的实车道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案的主动噪声控制效果良好,急加速工况下,车内噪声总声压级最高仍可降低8.46 dB(A),为主动噪声控制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目标假车底盘结构设计开发中的碾压性能仿真分析问题进行研究,首先,通过非线性动力学有限元方法进行底盘碾压性能仿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指出误差较大的原因;其次,应用参数反求法对底盘碾压模型中的实验车车轮模型参数进行修正,基于遗传算法得到车轮模型参数的最优解;最后,依据车轮模型参数的最优解进行参数修正,修正车轮参数后的目标假车底盘碾压仿真模型仿真结果与实验值的拟合程度大幅提高。研究结果表明:测量点最大位移值误差由原来的16.7%下降到2.6%,评估点均方根误差下降了91.9%,可为后续结构损伤诊断及结构优化等仿真研究提供基准模型。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