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4篇 |
综合类 | 5篇 |
化学工业 | 5篇 |
金属工艺 | 61篇 |
机械仪表 | 7篇 |
建筑科学 | 1篇 |
能源动力 | 2篇 |
无线电 | 7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54篇 |
原子能技术 | 2篇 |
自动化技术 | 1篇 |
出版年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汽车座椅支撑体突耳根部是该部件的薄弱环节,容易发生断裂,利用超声波嵌插技术对损坏的部件进行了焊接修复。由于材料和裂纹结构特性,使得采用直接超声焊的连接方法很难成功。实验表明,超声波嵌插是一种有效,灵活的连接修复方法,该工艺使焊头设计简化,无需吻合焊件形状,同时也几乎不受材料自身特性或远域焊限制。 相似文献
2.
3.
对方轨形AISI304不锈钢靶进行了氮的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PI II)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表面硬度明显提高,摩擦学特性也得到显著改善。其中上表面的 改 性效果明显优于侧表面。利用二维流体模型对注入过程中等离子体行为进行了模拟研究,结 果表明:最大的注入剂量发生在上表面的中心区,在侧表面附近由于离子受到底面的竞争吸 引,而使注入的剂量明显低于上表面,因而得到不同的改性效果。 相似文献
4.
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技术的发展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技术(HPPMS)作为一种溅射粒子离化率高、可以沉积致密、高性能薄膜的新技术已经在国外广泛研究,但在国内尚未见研究报道.本文介绍了近十年来HPPMS技术在电源、脉冲形式、放电行为和薄膜沉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HPPMS过程中,粒子随脉冲开关通过电子冲击和电荷交换电离,并按照双极扩散理论向基体附近传输,离子能量分布随工作气压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这些放电特征有利于获得更宽的工艺范围和优异的膜层性能,最后介绍了我们实验室在HPPMS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次采用单波长激光干涉技术,对恒定直流和高频脉冲电流微束等离子电弧温度场进行了测试,并做了分析比较。以电弧温度分布为基础分析了高频脉冲电流微束等离子电弧收缩、稳定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7.
8.
利用氧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技术对聚合物材料(PET)进行表面改性后接枝有机抗菌剂赋予PET薄膜抗菌性能.试验结果表明:PET薄膜表面接枝上的抗菌剂在改性表面呈针状分布.经氧等离子体处理后的PET薄膜表面水接触角从78°降低到33°.红外光谱显示PET薄膜表面的分子结构被破坏,苯环的对位氢发生取代反应,分子链中形成了C-O亲水基团.氧等离子体的注入时间和注入电压均对抗菌持久性有重要的影响,较高的注入电压能够使PET薄膜表面获得较深的改性层,利于改性表面亲水性的保持.注入时间超过10min,电压超过-10kV的样品在空气中放置40天后的抗菌率仍能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9.
偏压对磁控溅射沉积铌膜表面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直流磁控溅射在钢基体上沉积了铌薄膜,分别采用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电化学分析仪研究了不同偏压下铌膜表面形貌、相结构以及耐蚀性。实验结果表明:在低于300V偏压下,偏压的变化并没有使得铌膜的晶体结构发生改变,但对铌膜的表面形貌影响很大。随着偏压的提高,Nb膜表面先变得平坦,晶粒细小致密,孔隙减少;偏压升到300V时,晶粒粗大,膜层变得疏松。偏压的增大使得铌膜的显微硬度和结合力相应提高。150V偏压下沉积得到的铌膜耐蚀性最为出色,这主要缘于其较低的孔隙率和高的膜基结合力。 相似文献
10.
高结晶度CrN纳米粒子掺杂的DLC薄膜的显微结构及力学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高功率脉冲磁控放电等离子体注入与沉积(HPPMS-PIID)和常规直流磁控溅射复合的方法设计制备了包含高结晶度的CrN纳米粒子的DLC薄膜,并对不同C靶电流时制备的CrN-DLC薄膜的形貌、结构及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C靶电流的增加,薄膜中的含C量增加,在较高的C含量时形成了明显的DLC薄膜特征,掺杂相主要成分为高度200择优取向的CrN纳米晶,其最小晶粒尺寸为42.39 nm.薄膜中的C主要以C-sp~2,C-sp~3和CN-sp~3键的形式存在,sp~3键的总含量为sp~2总含量的44.8%.所制备的薄膜具有很好的膜基结合力(临界载荷Lc=66.8 N)和较高的纳米硬度(最高达24.3 GP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