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8篇 |
免费 | 88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26篇 |
化学工业 | 1篇 |
金属工艺 | 237篇 |
机械仪表 | 44篇 |
建筑科学 | 1篇 |
矿业工程 | 4篇 |
水利工程 | 1篇 |
武器工业 | 4篇 |
无线电 | 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82篇 |
冶金工业 | 16篇 |
原子能技术 | 3篇 |
自动化技术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31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42篇 |
2011年 | 48篇 |
2010年 | 50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筒形件反锭时工艺参数对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筒形件强旋时,由于不均匀的塑性变形,在旋压件内产生残余应力,残余应力的大小及其分布规律对旋压件的使用性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对旋转纤内的残余应力进行了预测。求得了减薄率、进给比,旋轮工作角,毛坯壁厚,材料性能等因素对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并将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4.
5.
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通过研究钛单晶纳米柱在拉伸和压缩下的力学响应特征及晶体结构演化行为,揭示其塑性变形机制。结果表明沿[0001]晶向拉伸条件下主要塑性变形机制为伴生的{101 ?2}孪晶和基面层错;而沿[0001]晶向压缩条件下,基面位错作为优先形核的缺陷参与到塑性变形过程,随后锥面位错出现并协调了轴向和横向变形,压缩条件下无孪晶产生。拉伸模拟过程中观察到一种有别于传统孪生的晶体再取向现象,其孪晶与基体间呈现基面/柱面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采用等通道转角挤扭工艺(ECAPT)将体积浓度为35%的SiC颗粒与65%的纯铝混合粉末直接制备SiCp-Al复合材料。基于金相组织观察和样方法分析,研究在同一试样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变形阶段的SiC颗粒分布,并与多道次等通道转角挤压工艺(ECAP)下SiC颗粒的分布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剪应变对SiC颗粒的分布有重要的影响。在ECAPT过程中,SiC颗粒分布的均匀性从压实阶段到转角阶段得到很大的改善;单道次ECAPT工艺对SiC颗粒分布均匀性的改善效果相当于两道次ECAP,可以获得相对均匀的颗粒分布。 相似文献
7.
8.
9.
采用X射线衍射、金相和扫描电镜等手段,结合力学性能检测和电导率测定,研究了单级时效和双级时效处理对铸态新型Al-Zn-Mg-Cu合金微观组织和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时效温度的升高和时效时间的延长,晶粒尺寸缓慢增大,电导率逐渐增加。铸态新型Al-Zn-Mg-Cu合金最佳的单级时效工艺为135 ℃×12 h,此时合金的硬度为231.8 HV0.2、抗拉强度为568 MPa、伸长率为2.8%、电导率为33.7%IACS;最佳的第二级时效制度为155 ℃×4 h,此时合金的硬度为216.9 HV0.2、抗拉强度为558.7 MPa、伸长率为4.1%、电导率为35.2%IACS。 相似文献
10.
为准确描述材料的高温流变行为,本文通过利用单向压缩试验对Zr-Sn-Nb-Fe合金在温度为650~800℃、应变速率为0.01~1 s-1时的热变形行为进行研究,建立了Zr-Sn-Nb-Fe合金应变补偿型Arrhenius本构模型,并评估了该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Zr-Sn-Nb-Fe合金是一种对温度和应变速率较敏感的材料,其流变曲线呈现为动态再结晶型,流动应力随变形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而减小。采用本文所建本构模型对Zr-Sn-Nb-Fe合金的流动应力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各工艺参数下流动应力预测值与实验值均吻合良好,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为4.77%,相关系数为0.988 3,表明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