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电工技术   17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32篇
化学工业   3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6篇
建筑科学   34篇
矿业工程   50篇
能源动力   3篇
轻工业   3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25篇
无线电   22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1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重要医疗装备,但存在热湿舒适性差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医用一次性防护服热湿舒适性影响因素、热湿舒适性评价体系、改善热湿舒适性的研究现状,旨在为提升医用一次性防护服热湿舒适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有了巨大的发展,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应用,一是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的建立和对比,二是等时性剖面中的岩性特征预测。研究表明,沉积学、生物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及地震学等证据的结合,对提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解释水平是十分必要的。文集收集的论文反映了当代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3.
姜宏  邵龙 《建筑学报》2022,(S2):233-238
从时间和学科发展维度开展场所依恋研究发展历程的梳理,明晰了存在主义现象学对于理解人与公共空间之间场所依恋形成过程的重要作用,继而基,于经典理论分析尝试从存在主义现象学视角构建了场所依恋形成的理论路径,并提出以多步多重中介模型为核心的实证研究指导框架,以期为公共空间场所依恋形成过程研究提供路径支撑。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SAR功能应用对信号处理平台需求的基础上,针对SAR发展对信号处理平台硬件的数据存储、数据传输和实时处理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多DSP共享存储器和全交换网络架构的SAR信号处理平台的硬软件解决方案,并详细介绍了硬软件架构以及多DSP虚拟存储中间件的设计实现.通过对虚拟存储的测试,结果表明平台内任意一片...  相似文献   
5.
在基于鼠笼式感应发电机(SCIG)和静态无功补偿器(SVC)的风电网络中,风速的变化导致风功率变化,为了优化电压分布,需要将SVC和其他无功设备以最优的方式投入。目前的优化方法基于有功损耗最小和电压偏差最小这两个目标函数。SVC无功功率储备(SVC-RPR)最大作为一个新的目标函数被引入。3个目标函数按照一定的权重合成一个总的目标函数,并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对该目标函数进行求解。最后建立无功优化方案模型进行测试仿真,得到对SVC进行有效控制可以很好地改善电压分布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陆相盆地古气候变化与沉积环境、聚煤作用耦合关系,应用同位素地球化学、煤岩学等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柴北缘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上段(巴柔期)主采煤层煤岩组分、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O)及其古气候意义研究。研究煤层(7号和F煤层)δ13CO值平均为-23.9‰,分别变化在-26.7‰~-21.6‰和-25.6‰~-22.9‰。根据沼泽、陆源碎屑体系交替演化特征和煤层有机碳δ13CO值变化规律,将大煤沟组上段划分为8个阶段并对应于1个长周期旋回(C1)和3个短周期旋回(C2)。认为低变质煤δ13CO值在反映古大气CO2同位素组成及其含量变化的同时,还记录了聚煤期(植物生长至泥炭化阶段末)古气候(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湿暖古气候有利于成煤植物对碳同位素分馏及贫13C腐殖质(镜质组前身)的形成,煤δ13CO值降低;干热古气候不利于植物对碳同位素的分馏,但有利于富集13C的惰质组(丝质体)形成,进而引起煤δ13CO值升高。从煤层δ13CO值所反映的气候变化与陆源碎屑体系废弃、复活及聚煤发生、终止关系角度提出了陆相盆地古气候与沉积环境、聚煤作用关系模型,指出在盆地构造活动、基底沉降较稳定和均匀的煤系沉积过程中,气候变化通过盆地和流域内径流深度(年平均降雨量减去年平均蒸发量)和植被发育演化控制了绝对湖平面变化、沉积物的产生和搬运(供给)速率,进而引起盆地内沼泽、陆源碎屑两种矛盾体系的交替与演化。  相似文献   
7.
何昌奇  邵龙  高杨  卢佳 《中国电力》2014,47(5):88-91
分布式电源(DG)接入电网后会对电网的电压分布产生很大影响。如何减少分布式电源并网后给配电网电压带来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用IEEE33节点配电网络作为算例,应用Simulink软件搭建了仿真模型,通过改变分布式电源的容量以及接入位置来分析其对配电网电压分布的影响。在大量仿真算例与数据的基础上,并经过充分研究,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将分布式电源并网的方案,以及并网应该遵循的一些准则,使配电网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得到提高,对配电网中分布式电源的接入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董大啸  邵龙义 《煤质技术》2015,(2):54-57,68
基于目前科技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的差异,世界上许多产煤大国均有其煤炭分类标准,因而从标准类型、煤类术语和指标选择、指标定义等方面对国际上较为常见的标准进行了归类和对比。对比分析后发现:西方国家的分类标准在煤类术语和指标选择上具有相似性,偏重于成因研究;而中国和俄罗斯标准具有相似性,偏重于生产应用;各国标准的煤类术语和指标往往会出现同名不同义的情况,应在实际应用中注意其相应检测方法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淮南煤炭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森林  邵龙义  丰年 《中国煤炭》2002,28(10):42-44
结合淮南实际情况,总结了因煤炭开发利用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诸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等,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包括清洁生产,煤矸石综合利用,煤层气(瓦斯)开发利用,矿井水资源化和土地复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获得北京西北城区2002年春季可吸入颗粒物显微形貌图片,并利用数字图像粒度分析系统得到可吸入颗粒物中烟尘集合体、燃煤飞灰、矿物等三种主要颗粒的数量一粒度分布数据。结果表明,北京市西北城区2002年春季可吸入颗粒物的粒径主要分布在l~2.5μm之间,其次在2.5~10μm之间,矿物颗粒占总颗粒数量的82.25%。对矿物颗粒的数量—粒度分布和体积—粒度分布进行对比表明,小于5μm的颗粒虽然在体积上只占20%,但在数量上却达90%。因为颗粒越细,其比表面积越大,吸附的有害物质也越多,所以细颗粒物今后应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