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3篇 |
免费 | 51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4篇 |
综合类 | 62篇 |
化学工业 | 46篇 |
金属工艺 | 66篇 |
机械仪表 | 134篇 |
建筑科学 | 15篇 |
矿业工程 | 42篇 |
能源动力 | 6篇 |
轻工业 | 22篇 |
水利工程 | 3篇 |
石油天然气 | 5篇 |
武器工业 | 3篇 |
无线电 | 29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9篇 |
冶金工业 | 78篇 |
原子能技术 | 3篇 |
自动化技术 | 14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69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63篇 |
2013年 | 80篇 |
2012年 | 128篇 |
2011年 | 104篇 |
2010年 | 46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目标检测与提取中,传统的蛇模型和基于活动轮廓的局部区域检测方法受到初始条件或者自身的收敛性约束的影响,不仅时间花费多,而且不具备鲁棒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C V模型的变分水平集的目标检测与提取方法,通过大量实验验证,在花费时间和鲁棒性上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3.
以临长高速公路就地热再生工程为依托,简述了就地热再生技术的施工流程,阐述了原沥青路面混合料试验、沥青掺加再生剂试验要点,并通过再生混合料施工配合比设计,总结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5.
为有效提升目标跟踪的精确度和实时性,设计了基于多模板匹配的双模型自适应相关滤波跟踪算法。对多模板匹配模型与核相关滤波跟踪模型参数进行初始化处理:多模板匹配模型选取得分函数作为模板与候选样本间匹配准则,通过候选样本得分获取最佳目标,更新多模板后,通过形变多样相似性实现多模板匹配;核相关滤波跟踪模型利用所采集目标样本数据建立循环矩阵,通过训练核化岭回归分类器获取核相关滤波器,并获取响应置信图,再利用响应置信图获取下一帧图像目标位置。通过自适应融合策略获取两个模型所估计目标位置,再采用金字塔尺度估计策略估计目标尺度变化,通过不断更新各模型参数实现目标精准跟踪。实验结果表明,在目标受遮挡或旋转、光照变化等复杂环境下,该算法的中心跟踪误差均低于15 dpi,平均跟踪精确度均高于98%,且目标定位时间低于100 ms,说明该算法在跟踪精确度和实时性上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6.
为了便于对四旋翼无人机控制算法进行实验仿真和验证,联合Solidworks和Matlab/SimMechanics工具箱设计了一种四旋翼无人机可视化轨迹跟踪仿真系统;利用Solidworks搭建了四旋翼无人机三维实体模型,并通过Solidworks和Matlab转换接口将该实体模型导入到Matlab/SimMechanics中;Matlab/SimMechanics提供了了三维可视化窗口,可以显示无人机的实时仿真状态;仿真平台在Matlab/SimMechanics环境中实现,与Matlab/Simulink通信方便,可方便的将Simulink设计好的控制算法添加到仿真系统中,以进行验证和参数整定,还具有姿态分析和数据分析等功能;轨迹跟踪仿真结果表明,四旋翼无人机可视化轨迹跟踪仿真系统直观可视,准确可靠,能较好地对控制算法进行研究和测试,对四旋翼无人机以及控制算法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8.
工程机械驾驶室刮灰的区域主要为:焊缝、焊点、表面缺陷、面差。国外标杆驾驶室在满足精细化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刮灰量。通过PVC焊缝胶替代刮腻子、更改焊接方式、提高表面的平整度等方式,减少驾驶室的刮灰,提升驾驶室的品质,提高生产节拍。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汽车把手面盖制品的结构和成型工艺特点,介绍了其表面浮纤现象的形成原因和改善措施。重点探讨了通过调整模具结构、优化注射成型工艺条件来有效改善浮纤现象的技术要点。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调整模具浇注系统和注射成型工艺参数,可有效改善表面浮纤现象。 相似文献
10.
对传统的电流变效应抛光装置,提出了一种新的隔离电极电流变效应发生方法,将高压电源的正负极通过绝缘材料与电流变液接触,解决了低介电常数的羰基铁粉、水等组成的电流变液无法形成稳定电流变效应的问题,扩大了电流变液的组分,提高了使用稳定性。利用该方法设计了电流变效应抛光加工实验装置,采用羰基铁粉为分散粒子、金刚石微粉为磨料、水和硅油分别为基液制备了两种电流变液,对玻璃工件进行了定点加工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电流变液在隔离电极电流变效应抛光装置中能形成良好的电流变效应,具有较好的加工效果,相比较而言,硅油基电流变液更适宜用于抛光加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