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5篇 |
免费 | 87篇 |
国内免费 | 76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51篇 |
综合类 | 126篇 |
化学工业 | 40篇 |
金属工艺 | 16篇 |
机械仪表 | 50篇 |
建筑科学 | 12篇 |
矿业工程 | 17篇 |
能源动力 | 3篇 |
轻工业 | 269篇 |
水利工程 | 6篇 |
石油天然气 | 5篇 |
武器工业 | 13篇 |
无线电 | 6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4篇 |
冶金工业 | 12篇 |
原子能技术 | 7篇 |
自动化技术 | 2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48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高压电场加速食品解冻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在综述常用解冻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压静电场解冻,介绍了这种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并从水的角度初步探讨了解冻机理。 相似文献
5.
高压静电场作为物理加工技术,近年来在食品领域有一定应用,但在油脂加工方面的应用鲜有报道。本研 究以大豆油为原料,通过探究过氧化值、酸价、羰基价、茴香胺值及典型脂肪酸相对含量的变化,考察高压静电场 对大豆油油脂氧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当高压静电场场强为150 kV/m时,对大豆油油脂氧化的抑制效果最好。在该场 强下,协同考察了茶多酚、植酸、特丁基对苯二酚这3 种抗氧化剂对大豆油氧化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150 kV/m 高压静电场结合茶多酚的方式增强了茶多酚的抗氧化效果,可以有效抑制大豆油的氧化,其对过氧化值、酸价、羰 基价及茴香胺值的抑制率分别达到34.4%、67.6%、66.0%及55.0%。高压静电场结合茶多酚的处理方式,为抑制大 豆油油脂氧化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低压静电场辅助冷冻对竹笋冻结特性的影响,以冻结曲线、硬度、水分损失率、水分迁移、冰晶形态和组织微观结构为指标,探究低压静电场辅助冷冻(-35 ℃)和普通冷冻(-35 ℃)条件下竹笋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压静电场辅助冷冻提高了冻结效率,改变了冰晶形态及分布,减轻了组织微观结构破损程度,改善了解冻汁液流失情况。与静电板间距10、20、30、40 cm处的冷冻竹笋解冻后水分损失率分别为14.16%、12.58%、9.73%、10.44%,显著低于对照组(21.01%)(P<0.05),硬度分别为461.19、507.48、496.65 g和455.31 g,显著高于对照组(350.70 g)(P<0.05)。低场核磁共振分析结果表明,在低压静电场辅助冷冻下竹笋解冻后汁液流失减少,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竹笋纤维排列整齐,组织微观结构保持较好。低压静电场辅助冷冻可有效改善竹笋品质,可为利用低压静电场进行果蔬的冷冻贮藏和冷链运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解冻技术对肉类品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不同解冻技术会导致肉类食品的色泽、含水量、pH值、口感、汁液流失以及风味等因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根据不同肉类的特性选取合适的解冻技术和工艺,保证解冻后的肉类能尽可能多的保留其新鲜度、降低因汁液流失、变味以及营养物质的丢失而影响口感,保证工业生产的质量及标准,从而满足高质量生活的需求。本文综述了新型解冻技术如微波解冻、超声波解冻、高压静电场解冻等分别对猪肉、鸡肉、牛肉品质的影响,探讨了解冻食品质量的评价指标以及不同解冻技术对肉类品质的影响,为解冻技术在肉类食品工业化中推广应用提供技术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