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69篇 |
免费 | 248篇 |
国内免费 | 106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48篇 |
综合类 | 284篇 |
化学工业 | 1020篇 |
金属工艺 | 1989篇 |
机械仪表 | 576篇 |
建筑科学 | 113篇 |
矿业工程 | 69篇 |
能源动力 | 36篇 |
轻工业 | 309篇 |
水利工程 | 15篇 |
石油天然气 | 6篇 |
武器工业 | 10篇 |
无线电 | 5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54篇 |
冶金工业 | 658篇 |
原子能技术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8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2篇 |
2024年 | 88篇 |
2023年 | 75篇 |
2022年 | 143篇 |
2021年 | 169篇 |
2020年 | 190篇 |
2019年 | 116篇 |
2018年 | 80篇 |
2017年 | 111篇 |
2016年 | 137篇 |
2015年 | 120篇 |
2014年 | 305篇 |
2013年 | 278篇 |
2012年 | 406篇 |
2011年 | 406篇 |
2010年 | 342篇 |
2009年 | 351篇 |
2008年 | 284篇 |
2007年 | 351篇 |
2006年 | 321篇 |
2005年 | 255篇 |
2004年 | 145篇 |
2003年 | 143篇 |
2002年 | 128篇 |
2001年 | 128篇 |
2000年 | 109篇 |
1999年 | 84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本文就衣架式模头水滴形歧管的结构设计,根据聚合物加工的流变理论,结合生产实际对水滴形截面的歧管流道分配系统进行分析,使得所设计的挤塑模在尽可能高的流速下,生产出符合尺寸及形状公差的均质片材。 相似文献
2.
2003年,太钢开发冶炼一种新的品种钢——车轮钢,这种钢是铁道部指定货车(客车)车轮使用的钢,它的各种质量参数指标较高,因此对参与炼钢生产工艺的铁路运输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通过实际调研和计算,提出了铁路运输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4.
5.
6.
树脂传递模封装是广泛使用的可靠性量产性均好的半导体封装方法。但随着封装体(PACKAGE)尺寸的日益薄型化和多腿化,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与树脂在模腔中流动状态有关的空隙等使制品失效的不良模式。这样,通过观察树脂流动状态及对空隙的分布进行研究,对于研究空隙发生机理从而抑制空隙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着重介绍两种新的研究实验方法:(1)应用玻璃嵌入式新型可视化模具观察树脂在模腔中的流动状态;(2)采用超声波探查图像装置(简称SAT)进行树脂封装体内部的观察。 相似文献
7.
溢料问题是集成电路封装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如何减少溢料的发生和去除溢料方法是封装工程师、电镀工程师以及材料生产商和模具制造商共同探讨的课题。文章详细阐述了集成电路封装过程中常见的溢料发生机理,描述了溢料对组装的危害、如何防止溢料的发生以及溢料去除方法,并且对溢料去除方法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文中对溢料的发生机理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材料、设备以及工艺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解析,提出了有效的改善措施。另外,对业内溢料去除的几种方法进行介绍的同时,强调了各种溢料去除方法的效果及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并进行了有效评估。文章对溢料发生和去除方法的探讨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运用最细致的解析手段进行剖析,更具有指导意义,为提高集成电路封装良率以及组装良率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9.
Biocontrol of postharvest gray and blue mold decay of apples with Rhodotorula mucilaginosa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of ac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efficacy of Rhodotorula mucilaginosa against postharvest gray mold, blue mold and natural decay development of apples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involved were investigated. The decay incidence and lesion diameter of gray mold and blue mold of apples treated by R. mucilaginosa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fruits, and the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R. mucilaginosa, the better the efficacy of the biocontrol. R. mucilaginosa 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natural decay development of apples following storage at 20 °C for 35 days or at 4 °C for 45 days followed by 20 °C for 15 days. Germination and survival of spores of Penicillium expansum and Botrytis cinerea were markedly inhibited by R. mucilaginosa in an in vitro test. Rapid colonization of the yeast in apple wounds was observed whether stored at 20 °C or 4 °C. In apples, the activities of peroxidase (POD) and polyphenoloxidase (PPO) were significantly induced and lipid peroxidation (malondialdehyde (MDA) content) was highly inhibited by R. mucilaginosa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control fruits. All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 mucilaginosa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formulations to control postharvest pathogens on fruits. Its modes of action were based on competition for space and nutrients with pathogens, inducement of activities of defense-related enzymes such as POD, PPO and inhibition of lipid peroxidation (MDA content) of apples, so as to enhance the resistance and delay the ripening and senescence of appl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