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8篇 |
免费 | 91篇 |
国内免费 | 7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26篇 |
技术理论 | 1篇 |
综合类 | 100篇 |
化学工业 | 77篇 |
金属工艺 | 61篇 |
机械仪表 | 124篇 |
建筑科学 | 136篇 |
矿业工程 | 90篇 |
能源动力 | 40篇 |
轻工业 | 86篇 |
水利工程 | 38篇 |
石油天然气 | 46篇 |
武器工业 | 17篇 |
无线电 | 119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54篇 |
冶金工业 | 94篇 |
原子能技术 | 27篇 |
自动化技术 | 1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40篇 |
2022年 | 42篇 |
2021年 | 41篇 |
2020年 | 38篇 |
2019年 | 51篇 |
2018年 | 50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38篇 |
2015年 | 39篇 |
2014年 | 77篇 |
2013年 | 53篇 |
2012年 | 82篇 |
2011年 | 73篇 |
2010年 | 69篇 |
2009年 | 59篇 |
2008年 | 70篇 |
2007年 | 60篇 |
2006年 | 58篇 |
2005年 | 50篇 |
2004年 | 54篇 |
2003年 | 54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本文应用边界元法数值分析了矩形波导中沿E面均匀的任意截面形状的介质性散射特性,编制了一种通用的计算机程序对几个算例进行了计算,结果与文献值及实验值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介绍了一个利用西门子PLC通用串口模块实现Modbus主从通信的部分实例,涉及硬件设计组态和程序设计,旨在提升PLC通讯灵活性,降低项目硬件成本。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至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日,在刚刚落成的金碧辉煌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举行的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轻工部陶瓷研究所三百余件展品受到在京的中外观众的瞩目.在该所展出的三百余件展品中,既有传统的釉上釉下装饰,如古彩、粉彩、青花、斗彩、颜色釉等,又有最新推出的国内首创的大型双面釉瓷板、仿大理石瓷、曜变天目制品、铁红釉最新陶瓷嵌丝装饰工艺、釉彩青花装饰工艺.这些崭新的陶瓷工艺技术使 相似文献
7.
为了建立多维应力、应变空间的弹塑性本构关系,将一般加载规律一维全量理论的简单弹塑性模型推广到一般加载规律的多维增量理论,并且给出应力空间的加载函数和应变空间的加载函数以及它们之间的正确的变换关系.在此基础上,在应变空间中建立了推导一般加载规律的多维增量理论的本构关系的一种途径.应用这种途径,从应变空间的加载函数出发,推导了等向强化材料的一般加载规律的弹塑性本构关系.理论和实例表明,这种途径对等向强化材料、随动强化材料、理想弹塑性材料和热弹塑性问题都适用. 相似文献
8.
单柔体动力学是多柔体动力学的基础,把单柔体动力学的理论研究好了,多柔体动力学的理论也就水到渠成了;另外,单柔体动力学还有它独特的重要应用.文章应用简捷的方法,建立了非保守单柔体动力学的卷积型拟变分原理,推导了非保守单柔体动力学的卷积型拟变分原理的拟驻值条件.以弹性拦截器为例说明了变形速度对弹性单体运动轨迹和运动姿态的影响,研究了弹性单体的动力特性.讨论了解析法与数值法的互补特性. 相似文献
9.
刚体动力学初值问题的拟变分原理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刚体动力学提出新的要求.应用变积方法,建立了刚体动力学初值问题的拟变分原理.推导出刚体动力学初值问题的拟变分原理的拟驻值条件.建立了刚体动力学初值问题的广义拟变分原理,说明了应用广义拟变分原理求得问题的解析解和数值解的途径.借助算例说明了应用变分方法来研究刚体动力学初值问题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据国标《梅雨监测指标》规定的入梅和出梅条件,识别了安徽省江淮地区1957—2020的梅雨过程及其特征量,对比分析了国标与其发布前其他研究在雨日、出梅条件等方面的异同及其对梅雨过程识别和特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据国标识别的安徽江淮地区梅雨过程和特征量与其他现有研究方法的识别结果基本一致,以日降水量大于气候平均6—7月日降水量的1/2为雨日,比据国标规定的雨日识别的空梅年增多,识别的部分年份入梅偏晚;1957—2020年中有13个空梅年,约占1/5,非空梅年平均于6月19日入梅,7月13日出梅,梅雨期长23.7 d,梅雨期和降水集中期的降水量分别为270.7和263.0 mm,约占年降水量的1/4,占6—7月降水量的3/4;当研究区域较小时,应据环流和雨日条件确定区域的出梅日,不宜以最后一个雨期结束日的次日为出梅日;安徽江淮地区在空、枯梅容易出现较重旱情,尤其是连续的空、枯梅年,而梅雨量大且集中的年份易发生洪涝,尤其是梅雨量大于400 mm的年份(如2020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