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3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47篇 |
综合类 | 33篇 |
化学工业 | 34篇 |
金属工艺 | 12篇 |
机械仪表 | 56篇 |
建筑科学 | 27篇 |
矿业工程 | 8篇 |
能源动力 | 9篇 |
轻工业 | 106篇 |
水利工程 | 3篇 |
石油天然气 | 11篇 |
武器工业 | 5篇 |
无线电 | 67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44篇 |
冶金工业 | 19篇 |
原子能技术 | 2篇 |
自动化技术 | 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36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28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就离散函数中的测度理论就一阶连续曲线族中的一条曲线和其它曲线形状的相似程度问题给出了一般性理论,阐明了一条连续曲线可以用一个离散函数来逼近,连续曲线的相近性问题就化为离散函数曲线的相近性问题,通过离散函数曲线的相似程度得出连续曲线形状的相近程度。 相似文献
2.
针对三维模糊控制器规则多,结构复杂,难以实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简化的三维模糊控制器。该方法是把三个输入量分别为偏差、偏差变化、偏差的偏差变化的一维模糊控制器加权融合实现简化的三维模糊控制器。并提出了根据不同类型的被控对象设置三个加权系数。加权系数具有粗调、细调和微调的作用,类似于传统PID调节器的比例、积分和微分,实现对系统静差的消除。 相似文献
3.
沈勇 《电子制作.电脑维护与应用》2015,(8)
技工学校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把学生锻炼成一个专业的技能人员。技工学校的电子电工实训更是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本文就技工学校电子电工实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三维模糊控制器模糊规则多,在实际应用中不易实现,输入量之间相互耦合的问题,提出一种PID与模糊混合(M)型控制器.该控制策略是把三个输入量分别为偏差、偏差变化、偏差的偏差变化的一维模糊控制器加权融合实现混合(M)型控制器,解决了多变量模糊控制中的规则数量几何爆炸问题,具有更大的可控范围.针对传统模糊控制不能消除系统静差的缺陷,吸收增量式PID控制递推累加的形式,对偏差进行积分,混合(M)型控制器实现了对系统静差的消除.此外介绍了M型控制器的参数整定方法,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仿真表明,M型控制器控制效果比二维模糊控制和PID控制都好. 相似文献
5.
Excel 2002是Office XP的一个重要组件.因其内制了很多函数,所以能够实现对大量数据方便而又快速的处理,其数据透视表的分析能力比专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Visual Foxpro 和Access的数据分析功能还强.文中主要介绍了Excel 2002 的数据分析和透视功能,重点分析了数据透视表的实质、适用场合、学习要点和使用技巧,并与Visual Foxpro 6.0的交叉表视图作了详细比较. 相似文献
6.
运用分子对接方法研究了26个以嘧啶基咪唑环为基底的一系列同源化合物与p38促细胞分裂蛋白酶晶体结构的结合模式。采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法(CoMFA)对选取的对接优势构象进行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研究。建立了3D-QSAR的CoMFA模型,其非交叉验证系数r~2为0.986,交叉验证相关系数q~2为0.755,外部验证的标准偏差(SD为0.13,表明该模型合理、可信,并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有趣的是,配体与活性周围氨基酸残基4个距离之和与其活性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752),揭示了配体分子大小及与氨基酸残基结合的紧密程度对化合物的抑制活性起着主要的作用。最后,根据研究总结的规律设计了4个具有潜在高活性的嘧啶基咪唑衍生物。研究结果可为实验工作者合成新药提供理论有意义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