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4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针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激励线圈与发射线圈是否谐振、接收线圈与负载线圈是否谐振,建立了4种结构模型;采用电路理论,详细分析了4种结构模型下的等效阻抗,并通过Pspice仿真重点分析了在相同参数下4种模型的输出功率。仿真结果表明,激励线圈与发射线圈谐振且接收线圈与负载线圈不谐振时的结构输出功率最大,且在大负载情况下,仍具有高效率。在电源频率为13.56 MHz,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距离为26.8cm,耦合系数为0.2,负载为32Ω的情况下采用此模型,输出功率达到136.25 W。  相似文献   
2.
针对一起1000 kV特高压并联电抗器中联管I与联管II焊接部位开裂导致漏油问题,通过对焊接部位外观检查、材质化学成分分析、强度试验和强度受力仿真分析,确定原因为:操作人员在焊接过程中,焊接电流过大或焊接过快,造成焊接线能量较大,焊缝在冷却收缩时,由于焊接应力的存在,导致焊缝根部出现裂纹,在电抗器投运后,内部缺陷扩大,开裂漏油。提出改进并联电抗器联管配装工艺、减少配装过程应力的建议,避免类似漏油故障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3.
针对线圈间距是衡量无线电能传输距离的关键指标,研究了线圈间距对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四线圈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模型和PCB平面螺旋线圈模型,通过Matlab仿真分析源线圈、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之间的距离对系统传输效率和输出电压的影响,并搭建实验平台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线圈间距对系统传输效率有显著影响,系统输出的负载电压随着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间距d23、源线圈和发射线圈间距d12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选择合适的d23和d12可使系统输出电压达到最大值,而源线圈和发射线圈间距d34的增加则使得输出电压逐渐减小.因此,在系统设计中应尽可能使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靠近.  相似文献   
4.
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模型进行分析,采用电路理论得出系统传输效率的表达式。通过MATLAB仿真得出系统传输效率随系统频率、负载、传输距离和谐振线圈参数变化的规律,得出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对系统频率、负载、传输距离、线圈半径、线圈匝数有最优值的结论,为提高无线电能传输效率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1 000 kV特高压南阳站2号主变发生重瓦斯跳闸事故。根据事故跳闸时现场检查及试验分析,初步判断为高压绕组匝间故障。通过对故障相油箱进箱检查,发现其高压绕组Ⅱ柱匝间严重烧损。结合对高压套管顶部接线柱的漏气检查,认为接线柱受力过大造成其变形和漏气,进而导致雨水沿套管导电管经出线装置进入本体高压绕组,破坏绕组匝间绝缘造成事故跳闸。分析了“U”型接线端子的不合理受力情况,提出“一”型接线端子的改进方案。分析了“人”型高压引下线的不合理受力情况,提出改挂点及“Ⅱ”型引下线的改进方案。为提高接线柱应力耐受能力,将接线柱材质和尺寸等进行加强改进。故障相主变无法开展返厂检修,介绍了南阳站特高压主变工厂化修复经验。  相似文献   
6.
对新投运的1 000 kV特高压并联电抗器产生乙炔原因展开分析,并通过返厂解体检查确认乙炔产生原因为磁分路接地片与接地线连接不可靠,造成磁分路接地不可靠,发生接触性放电。提出了磁分路夹件侧屏蔽管新的接地方式,由原有的屏蔽管与夹件接触接地更改为屏蔽管与夹件可靠绝缘后用接地线连接,避免因振动引起的接触不可靠,为特高压并联电抗器生产、运维检修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4种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拓扑结构模型的输出功率、传输效率与频率、负载、距离的关系,得出结论:发射线圈电感电容串联、接收线圈电感电容并联的拓扑结构更适用于低频率、大负载、远距离的情况;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电感电容均串联的拓扑结构更适用于较近距离、较高频率、较小负载的情况。通过Matlab仿真得出在相同参数下4种拓扑结构模型的输出电压、电流波形,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某特高压串补工程控保系统220V光隔端子发生的两次危急缺陷,指出该工程现场运用的数百个同型号产品均有类似故障的可能。对该型光隔电路进行电气分析和热分析,认为部分元件功耗偏大、布局集中、散热设计不合理是导致故障的根本原因。提出降低输入电流以减小功耗同时改善散热布置的改进方案。试验证明改进后的光隔端子运行可靠性显著提升,满足工程需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