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2篇
建筑科学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人工引发闪电和自然闪电回击电流波形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05年夏季在山东引雷实验中获得的一次传统人工引发闪电1μs时间分辨率的电流资料进行了分析。整个电流持续时间约1120ms,包含10次回击过程,时间间隔为18~210ms,平均为87ms;回击电流峰值的几何平均值为11.9kA,变化范围为6.6~21.0kA。通过人工引发闪电和自然闪电的对比分析,发现传统人工引发闪电的回击电流峰值(10~17kA)与自然闪电的继后回击(12~18kA)基本一致;空中人工引发闪电的首次回击(也有作者称为"小回击过程")电流峰值(24~37kA)略小于自然闪电的首次回击(30~45kA);不同地区下行自然闪电回击电流峰值存在最大约50%的差异;上行自然闪电回击电流峰值(8~10kA)小于其他类型的回击。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间隙电涌保护器(SPD)的缺点,结合石墨材料特性和汤逊气体放电理论,利用开路电压波发生器和ICGS冲击系统对新型石墨间隙SPD进行大量试验,得出新型石墨间隙SPD增加了高压触发电容装置后,多间隙逐级触发降低了电压保护水平,同时在时延特性上要优于传统间隙SPD;同时新型石墨间隙SPD能够在工频电压过零前切断续流达到灭孤要求.并且石墨属于非金属材料,不会因为高温产生等离子体,能够增加器件的稳定性延缓老化.  相似文献   
3.
人工触发闪电直窜先导-回击放电参量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5和2006年夏季在山东人工触发闪电实验中获取的近距离电场和电流资料,对14次直窜先导-回击放电过程的放电特征参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利用实测直窜先导电场结合源电荷先导模式得到的结果与利用实测电流结合传输线模式得到的结果接近,说明2种估算方法都是可行的.人工触发闪电回击速度平均值为2.14×108 m/s,与自然闪电继后回击速度接近;直窜先导速度比回击速度小一个量级;直窜先导电流范围为0.5~6.1 kA.人工触发闪电直窜先导线电荷密度、电位分别为71.4μC/m和9.77MV,均与回击峰值电流呈正相关,直窜先导速度、回击速度与回击峰值电流没有相关性.反演得到的空中触发闪电回击电流峰值的变化范围为12~39 kA,与利用传输线模式估算的结果非常接近,这为难以直接测量的空中触发闪电电流的反演提供了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