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8篇
石油天然气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昆明电网中的110kV变电站的高压侧母线的主接线方式为单母分段接线,主要有2种运行方式:并列运行和分段运行.对2006年昆明电网丰大运行方式下的2种母线运行方式下的电网的电压合格率,网损率和N-1开断校验等3个方面进行了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比较分析了2种运行方式.较之并列运行,110kV汤池变母线分段运行方式下,电压越限的母线数目增多;电网网损率略低;分段运行方式下汤池1号主变压器开断,电压越限的母线数目增多.  相似文献   
2.
在储层构型级次划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渤海湾盆地F油田古近系沙三中亚段湖底浊积水道各级渗流屏障与构型界面的关系,并采用监督模式下的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算法开展流动单元定量评价,明确了构型模式控制下的流动单元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湾盆地F油田沙三中亚段储层可划分为Ⅰ、Ⅱ、Ⅲ、Ⅳ等4类流动单元。(2)基于SSOM算法的流动单元识别结果表现出较高的预测准确率,其中,256组训练样本的整体回判准确率为82.81%,110组测试样本的识别准确率为80.91%,能够满足地质油藏研究的需求。(3)垂向上,不同类型的单一水道内部发育的流动单元类型不同,造成流动单元垂向分布的差异性。Ⅰ类、Ⅱ类优质流动单元发育在浊积水道体系演化的中期,主要分布在二类单一水道;Ⅲ类、Ⅳ类流动单元发育在浊积水道体系演化的早期和晚期,其中,Ⅲ类流动单元分布广泛,在一类、二类、三类单一水道均有分布,Ⅳ类流动单元发育在一类、三类单一水道。侧向上,受水道体系不同沉积演化阶段的影响,流动单元的侧向分割方式不同。流动单元与非渗透层接触样式发育在浊积水道体系早期沉积旋回中,接触界面明显,属于一类水道沉积砂体;流动单元间的相互接触...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气顶气驱油藏生产规律,提高该类油藏开发效果,以渤海锦州A油田大气顶油藏为例,通过岩心、古地貌、试井和生产监测等资料的综合应用,分析影响油井气窜的主要因素,得出3类气窜模式的划分界限。研究认为,气窜对油井产能影响较大;气顶指数、储层非均质性和水平段垂向位置是影响气窜规律的主要因素。通过提出分气窜模式、分开发阶段全寿命开发策略,锦州A油田大气顶油藏实现连续7a年产油量大于100×104m3/a,综合气油比小于800m3/m3,预计可提高采收率3.1个百分点。该研究为同类大气顶油藏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渤海L油田从投入开发,经历了内部加密、变井网、转流线等多轮次调整,平面剩余油分布零散,纵向水淹规律异常复杂,剩余油挖潜难度大。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地震、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厚层油藏储层进行精细刻画,指导剩余油精细表征和挖潜。研究发现,该油田单砂体平面以对接式为主,纵向叠置以切叠式为主,南部垂向加积型朵叶体剩余油富集在断层附近、潜山围区、砂体沉积边部,可部署定向井挖潜,中部前积型朵叶体剩余油富集在厚砂体顶部及薄夹层下部,可部署水平井挖潜。  相似文献   
5.
应用重矿物特征、古地貌分析及均方根属性的静态分析法,结合地层水化学特征动态分析法,对渤海A油田东营组物源体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海A油田存在西北、西部2个方向的物源,其北区主要受燕山古隆起控制,南区主要受古长滩河控制。A油田发育2个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朵叶体,在不同沉积期,朵叶体之间存在不交会、弱交会、叠置3种接触方式。创新性地运用地层水化学特征分析"双物源"模式,动静结合,解决了油田开发生产中为断加剧的矛盾问题,为油田中后期开发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多支水下分流河道,对其他沉积微相的分布也具有控制作用,明确各支水下分流河道的分布和叠置关系对于井网部署和油田管理至关重要。JX油田东块沙河街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由于水下分流河道易发生迁移摆动,河道砂体在纵向上多期叠置、平面上泛连通分布。在泛连通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中,同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连通性较好,相反,不同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连通性则相对较差。目前JX油田部分油井表现为地层压力低,邻近注水井表现为自溢现象,严重影响开发效果,降低了采收率。通过沉积标志识别、沉积特征研究以及井-震结合砂体描述,确定JX油田东块沙河街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储层分布模式为顺物源方向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逐渐减薄,迅速相变为泥岩,垂直物源方向水下分流河道并列分布或叠置切割,砂体厚度呈现厚—薄—厚特征,岩性上表现为砂岩—泥岩—砂岩特征。经动态资料验证,研究结果准确、可靠。根据储层分布模式对研究区开发措施进行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和油藏动态等资料,对渤海JX油田东块沙河街组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进行精细解剖。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泥质夹层和钙质夹层2类夹层,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和溢岸砂等4种单成因砂体构型单元。依据河道间沉积、韵律差异、高程差异和厚度差异等侧向识别标志,将单成因砂体的拼接样式划分为6种类型。不同单成因砂体的发育规模存在差异,对较为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总结了相关定量参数。研究区储层构型解剖成果有效解决了油田的开发生产矛盾,对渤海JX油田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L油田单层厚度大且无明显隔层的特点,在综合分析动静态资料的基础上,从储层非均质性、重力作用、隔夹层分布、注采对应率、注采强度等多个影响因素入手,对厚油层的水淹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该油田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储层非均质性及注入水重力作用两大因素影响,注采强度、注采对应率的影响次之,隔夹层分布影响很小;今后对厚油层的开发方式应在细分层系、射孔优化、气水交替驱等方面进一步调整,以水平井开发研究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9.
以取心井岩心、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为基础,在储层构型理论指导下,采用"垂向分期"、"侧向划界"的思路,针对渤海海域J油田东二下段Ⅰ、Ⅱ油组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按复合河口坝(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单一河口坝(单一水下分流河道)2个层次进行了构型单元的逐级解剖。通过小层精细对比,认为研究区存在泥质夹层、含砾砂岩层、钙质夹层3种垂向分期识别标志;归纳出曲线形态差异、岩性差异、厚度差异、高程差异、水淹特征差异5种侧向划界识别标志,重构了油田范围内以水下分流河道为骨架、河口坝砂体为主体,多个单一河口坝连片分布、水下分流河道交叉叠置的沉积特征。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油田4个注聚井组调剖,单井日增油量10 m3。  相似文献   
10.
针对海上Z稠油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复杂、井资料相对较少的现状,应用时移地震、油藏动态分析法及数值模拟法分别对L稠油油田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整井挖潜策略,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挖潜效果。研究认为:研究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井间滞留区、封闭断层两侧、渗透率级差较小的厚油层顶部以及受干扰较小的薄油层,通过定向井井间加密、水平井分层开采等挖潜措施达到了提高油田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