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3篇
化学工业   3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我省防治农作物病虫所采用的主要手段是化学农药防治、农业技术防治、生物防治(主要是自然天敌利用)和物理防治(主要是黑光灯诱虫)四种。而六十年代以后,化学农药防治一直处于偏重的地位,其在防治病虫害中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1970年前,大约每投资1元钱的农药,增加农产品价值3.8~5.8元,高的达7.5~11.0元。据1971年统计,我省每亩农药使用量,超过西德、美国、苏联,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化学农药防治作为一项救急措施,在今后的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体系中,仍将会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两查两定》,即查病虫发生时间,定防治适期,查病虫发生数量或发病程度,定防治对象田。这是广大贫下中农同病虫害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它具有防治时间准、防治对象准、防治效果好和经济合理使用农药等优点,是因地制宜防治病虫的好办法,值得提倡和推广。一、《两查两定》办法的产生和发展近年来,病虫害发生的特点是:种类多、变化大、情况复杂、地区间、田块间很不平衡。前几年往往防治时间“一律化”,防治对象田“一刀切”,这就出现了部分田块防治过早,效果不好,对另部分田块已是“马后炮”,结果是农药浪费,成本高,效果差。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大量、大面积用药,造成了天敌杀伤、  相似文献   
3.
付蓉  孙万鹏 《中国电力》2013,46(7):100-104
分析研究风电接入后系统的动态运行与稳定控制,需要建立准确的风电机组结构和参数模型。为此,根据系统辨识理论,推导双馈风电机组(DFIG)的传递函数矩阵,构造传递函数系统与未知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风电机组电抗参数的可辨识性;对风电并网系统进行动态轨迹保稳降维等效变换,通过分析系统主导映像轨迹的特征,建立双馈风电机组参数识别系统的受扰轨迹差异度指标,并将参数待识别系统受扰轨迹与实际轨迹的差异度作为目标函数,优化求解双馈风电机组电抗参数;对算例系统发生线路故障和风速变化等不同情况下进行参数识别计算。仿真结果检验了采用系统轨迹差异度方法识别DFIG参数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农作物病虫的综合防治,是广大群众长期同病虫害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植保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各地经验,综合防治的核心是生态问题;关键是各项必要措施间的成辅和协调;最终要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防治病虫,保证农作物丰产、丰收的目的。在综合防治的体系中,化学农药防治仍然是重要的防治手段,如何运用综合防治的观点使用化学农药?将是目前和今后科学使用化学农药的重点。根据群众的防治实践,谈谈本人的粗浅认识,供参考。 (一) 综合防治要求化学农药使用最低有  相似文献   
5.
随着风电的大规模接入,风电场给系统造成了电压跌落,甚至电压崩溃等不利的影响。准确地评估风电并网系统中节点的电压稳定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节点电压稳定指标,将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应用于风电并网系统,为了较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电压稳定性,采用FACTS最佳安装位置的选择方法,以该节点电压稳定指标和连续潮流技术为基础,有效地确定STATCOM的最佳配置地点。通过对风电场接入IEEE14节点系统算例的仿真分析,验证了该节点电压稳定指标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作为一门实用性工具类课程,在化工专业学生培养中起到重要作用。针对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和较短的学时分配,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课前、课中和课后分别进行了教学方法及课程设计方面的探索,调整了考核方式,全过程考察学生掌握情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光伏电池的工作特性和光伏系统的拓扑结构及原理,将电导增量法应用到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中,使系统能够快速响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让光伏发电系统始终工作在最大功率点.最后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了仿真,并且对仿真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季亚鹏  孙万鹏 《江苏电器》2013,(4):33-35,45
为了解决在局部阴影的条件下,传统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方法不能准确跟踪到最大功率点的问题,采用了粒子群优化算法,并通过粒子初始位置的设定、粒子群算法参数的设定和终止策略的制定提高了算法的准确性。通过添加粒子淘汰环节,提高了算法的执行效率。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了仿真,并且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