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12篇
无线电   1篇
  2014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Z15—40型塑料外壳式自动开关是新设计的更新换代小容量自动开关,它能满足GB1497—79“低压电器基本标准”和JB1284—73“自动空气开关标准”的要求。它技术经济指标高,系列性、通用性较强。本文介绍了该自动开关的用途、结构、主要技术性能和外形安装尺寸。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新设计成功的DZ15L-40、DZ5-20L漏电自动开关的结构原理、性能参数和特点,触电保护效果、用途和使用方法等。它们的额定电流分别为40、20安,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为30~100毫安,漏电脱扣全动作时间≤0.1秒。  相似文献   
3.
根据一机部电工局《关于低压电器产品(1976~1985年)更新换代赶超规划》的要求,由一机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嘉兴电气控制设备厂,上海第三开关厂联合设计试制的DZ15—40塑料外壳式自动开关,经过了模型试制、样品试制、型式试验、工农业试运行后,于一九七九年一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三日在浙江嘉兴召开了鉴定会。  相似文献   
4.
新型小容量自动开关(包括漏电开关和漏电继电器)图纸和技术资料发放会议,于1981年11月8日至10日在浙江省嘉兴市召开。会议由一机部电工总局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全国10个省市40余名代表。会议讨论并一致通过了“新系列40安、60安自动开关、漏电开关、漏电继电器产品行业管理暂行办法”和“新系列40安、60安自动开关、漏电开关、漏电继电器定版图纸  相似文献   
5.
根据劳动人事部,水电部、机械部联合以劳人护局(1982)27号文以及机械部(82)机技字772号文下达的任务,由机械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上海立新电器厂、苏州电器一厂三个单位组成联合设计组进行20安集成电路漏电开关研制工作。在一年多的时间内,经收集资料、国外样机分析试验、模型试制等阶段,于1983年5月通过了模型审查。并经样品制造、样品型式试验、工业试运行等阶段,于1983年12月22日至24日在苏州召开了鉴定会,通过了样品鉴定。参加会议的有38个单位共88名代表。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触电保护工作,以满足我国安全用电的需要,机械工业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和嘉兴电气控制设备厂于1983年3月25~26日邀请机械工业部正在生产和研制漏电开关的各制造厂(12个单位,54名代表)参加了漏电开关技术座谈会。会议期间,嘉兴电气控制设备厂和上海第三开关厂介绍了漏电开关批量生产中有关  相似文献   
7.
根据一机部电工局“关于编制工业十年科技发展规划中电工项目实施计划的函”和“关于安排低压电器产品更新换代规划”的精神,由一机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嘉兴电气控制设备厂、上海第三开关厂、沈阳市继电器厂(参加漏电继电器联合设计)组成联合设计组,对20~200安漏电开关、漏电继电器进行研制。在联合设计组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20、40安漏电开关于1979年5月完成了样品试制、定型试验、工农业试运行等工作,并通过了工厂鉴定;60安漏电  相似文献   
8.
问:我们生产队一台变压器要供四个小队用电,在每一小队的分支线路上都安装了一台额定电流为40安和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为50毫安的漏电开关。其中有一条线路安装漏电开关后,不能投入运行。可是将漏电开关拆下,送到工厂复校,其动作特性仍符合标准要求,这是什么原因?怎么办?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触电、漏电保护开关的名称;漏电开关的额定电流和额定漏电动作电流的选取;额定漏电动作电流选得小就安全吗?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大于30毫安的产品能否进行触电保护;接零保护系统中如何使用漏电开关;变压器低压侧非接地系统和高阻抗接地系统能否安装漏电开关等十个问题进行解答。  相似文献   
10.
王荣  罗影  孙筑  胡传松 《通讯世界》2014,(10):100-101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电力公司也在不断探寻信息化发展模式,以促进电力企业进一步发展。电力信息化为电子信息技术在设计、发电、配电、施工、输电、用电、电力工业规划、供电营销、电网调度及管理等环节的应用过程统称。在各环节引进信息化技术及适合的模式,对现今电力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的作用。正如当今的经济发展以社会市场的需要为向导一样,电力信息化在纵深发展的同时也在调整,逐步定位,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本文主要分析电力信息化建设现状,并着重探讨几种信息化发展模式,最后预测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