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1篇
化学工业   2篇
建筑科学   1篇
轻工业   3篇
无线电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低聚木糖作为羰基供体与脯氨酸进行美拉德反应,监测反应过程中p H、紫外-可见吸收值以及荧光值,提取反应5 h、15 h以及30 h的低聚木糖衍生物XP-5h、XP-15h和XP-30h。对3种衍生物进行红外表征和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并研究其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能力以及还原能力。结果表明:低聚木糖衍生物对DPPH自由基、O-2·的清除能力以及还原能力均较低聚木糖得到显著提高;XP-30h的抗氧化性最强,XP-15h次之,XP-5h最弱,即随着反应的进行低聚木糖衍生物的抗氧化性能增强。  相似文献   
2.
菊糖与精氨酸(菊糖与精氨酸的羰氨比为1∶5)在100℃的条件下发生美拉德反应,制备反应10、40和70 h的美拉德反应产物,分别标记为IR10、IR40以及IR70,考察其美拉德反应过程中的进程指标(p H、紫外-可见吸光光度值、荧光值)并对产物进行红外表征,然后对其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体系的p H呈现下降的趋势;紫外-可见光谱在296 nm处的吸收峰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强;在323 nm的激发波长和408 nm的发射波长下的荧光值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强;各衍生物均保留有菊糖本身的特征吸收峰;衍生物对DPPH、O_2·-的清除能力以及还原能力均低于茶多酚对照组,但较之于菊糖(对DPPH清除能力以及还原能力几乎为0)均有提高,且抗氧化性能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3.
张亦鸣 《建材与装饰》2007,(10Z):333-334
施工技术组织措施就是指在技术、组织上对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成本、工期、环保和季节施工等所采用的方法。本文重点介绍了项目管理中如何抓好施工技术、组织设计的几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竹叶黄酮与谷胱甘肽对食源性非酶糖基化反应的抑制作用。采用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还原实验检测糖基化反应产生的果糖胺,Girard-T实验检测二羰基化合物,295nm处的紫外吸收检测小分子醛类物质,荧光性非酶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检测,以及用HPLC法检测5-羟甲基糠醛(5-HMF)含量。结果显示,竹叶黄酮可抑制果糖胺、二羰基化合物、有效抑制荧光性终产物;而谷胱甘肽可抑制二羰基化合物、小分子醛类及5-HMF。  相似文献   
5.
一种新的计量电有表--预付费电能表,是一种新型的电能表。该种电能表的功能,校验和试验方法,是校表人员所面对的新问题,文章阐述了该表的功能,准确度要求,并对各种功能的试验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采用PVA生物处理工艺对果汁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以考察该工艺处理果汁废水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00 d的运行,PVA生物反应器的容积负荷从0.5 kg[CODCr]/(m3·d)提高到6.0 kg[CODCr]/(m3·d),其处理能力是传统活性污泥法的5~10倍;在整个运行过程中,PVA工艺对CODCr、BOD5、TN、TOC以及TP总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8.91%、90.93%、77.14%、75.14%、59.83%。该工艺在整个运行过程中基本无污泥外排。  相似文献   
7.
张亦鸣  刘永红  李耀中 《当代化工》2018,(2):225-227,231
采用PVA生物处理工艺对印染-生活混合废水进行处理,研究PVA工艺处理该废水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经过45 d运行,PVA工艺容积负荷提高至3.0 kg [CODcr]/(m3·d),废水CODcr降低至120 mg/L以下,NH3-N降低至3 mg/L以下,色度降低至30倍以下.运行期间污泥产率仅为0.02 MLSS/CODremoved,系统基本无污泥外排.SEM研究发现PVA凝胶小球表面和内部的微生物通过自我氧化抑制污泥产量是此工艺具有良好污泥减量效果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传统步态识别模型训练时间长、识别准确率低等问题,文章构建了能够进行深度学习的行走时步态特征数据库,通过对所选取特征的特定性、关联性和稳定性的研究,建立步态特征矩阵,利用Tensorflow设计CNN算法进行深度学习,使其能够自动实现基于行走时步态特征的个人识别。在27名实验者情况下,该模型的识别准确率可达99%以上,且训练时间较短,优于目前已发表的其他模型,对构建更大数据库的识别系统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