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9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介绍了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和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中普遍采用的接地选线方式原理及优缺点,提出了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在单相接地故障时瞬时投入并联中电阻选线的新方法。通过计算分析和实际运行经验表明,采用该种选线方式能极大提高单相永久接地故障的选线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戴军瑛 《华东电力》2007,35(12):86-88
配电系统采用小电流接地系统可以提高供电可靠性,为了及时发现和切除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线路,通常采用加装单相接地自动选线装置.分析了采用这一装置的机理,介绍了上海松江供电分公司10 kV配电网络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和并联中电阻选线方法后的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3.
戴军瑛 《大众用电》2007,23(4):35-36
1 变电站简介 泖港变电站(以下简称泖港站)35kV接线采用内桥接线,10kV采用单母分段接线方式。站内10kV出线、主变压器(以下简称主变)保护及35kV分段自动投切保护(以下简称自切)采用电磁型保护,10kV分段自切采用微机保护。  相似文献   
4.
针对DW15低压断路器在运行中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跳闸,通过分析查找原因,利用DW15断路器原有的脱扣机构,为该断路器定制了一个短路短延时装置,并通过大量的试验验证。该改造方案解决了频繁跳闸问题,提高了断路器运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正确判断故障类型是正确进行接地选线的前提和关键。以往国内多侧重于对接地选线方法的研究,而对选线的研究比较少。单相电弧接地故障是中压配电网中的主要故障形式。由于电弧的复杂性,以往的研究分析中,还没有很有效的方法可以辨识。为了进行故障辨识方面的研究,提出一种依据故障相电压稳态波形中基波含量大小来区分电弧故障的方法,与现有的比较中性点电压与故障前相电压相角差的方法相配合,就能有效地区分出不同类型的接地故障。通过PSCAD仿真验证,结论符合实际,表明辨识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设计了1套针对电容器成套设备运行状态的智能监测与记录系统.该系统采用德州仪器(TI) DSP+ ARM双核架构的OMAPL138处理器;外接4片美信(Maxim)的8通道、16位、同时采样ADC芯片MAX11046实现32通道同步高精度数据采集.运用线性同步化算法对采样序列进行重新定位,经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得到结果.根据基波电压和流过电容的基波电流可以计算当前的电容值,此值与标准的电容值进行比较,根据相对变化量的大小判断电容器的运行状态.当电容器退出运行时还能测量电容上的残压.该系统可保障电容器成套设备的安全运行,同时对设备故障进行定位与分析.以上优点使该系统在电力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一起集合式并联电容器故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军瑛 《浙江电力》2007,26(5):74-75
对一起集合式电容器差压故障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作了介绍,并对该类故障的查找提出了建议,供运行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8.
松江变电站(以下称松江站)3号电容器分甲、乙两组,为集合式电容器,2006年4月该甲、乙两组电容器均因差压保护动作退出运行。厂家技术人员到现场检查测试后认为电容器本身无故障,我们也安排继保人员对差压保护进行校验,检查并紧固整个二次回路,也无任何发现。为了查明电容器差压保护动作的原因并尽快恢复运行,特委托电试所对该电容器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发现甲、乙两组电容器引起差压动作的原因各不相同,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使电容器恢复了运行。  相似文献   
9.
戴军瑛 《上海电力》2007,20(2):209-210
集合式电容器具有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安装运行简便等特点,变电站采用集合式电容器对电网进行无功补偿、改善电能质量已取得一定成效。通过对220kV松江站35kV集合式电容器差压保护动作的分析,认为在差压保护动作时,除了检查电容器本体外,还需对差压保护回路的相关设备及二次电缆等作进一步诊断;并建议适当放大集合式电容器差压保护的整定值,以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0.
泖港变电站(以下简称泖港站)35kV接线采用内桥接线,10kV采用单母分段接线方式,如图1所示。站内10kV出线、主变压器(以下简称主变)及35kV分段自动投切保护(以下简称自切)采用电磁型,10kV分段自切采用微机保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