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3篇
电工技术   5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2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26篇
矿业工程   2篇
能源动力   13篇
水利工程   30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混凝土配合比的正交试验及有关因素影响效果的分析,确定了高流态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的最优方案,进而成功用于最深的混凝土防渗墙工程中,为高流态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胡鹏  王乐华  马莉  罗骞 《人民黄河》2013,35(8):71-73
采用基于刚体极限平衡原理的简化毕肖普法,对某堆积体的典型剖面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堆积体在天然工况、暴雨工况、地震工况下均存在不稳定情况,需要对其进行治理。根据覆盖层厚度和基覆界面的形态特征,确定削坡减载和坡面上部支挡+下部削坡减载两种处理方案。经计算,这两种方案均能满足堆积体的稳定要求,说明处理方案是可行的。经对比:第一种方案施工简单,但工程量较大,且涉及到移民安置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第二种方案虽然施工相对较复杂,但工程量较小,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最终选用第二种方案。  相似文献   
3.
利用某岩质边坡2002年-2011年的变形监测资料,结合区域地质与气象背景,运用莱茵达准则选定有效的监测数据,分别建立了GM(1,1)模型和趋势曲线预测模型;最后,基于最优加权组合原理,建立了边坡变形的最优加权组合模型。运用组合模型对该岩质边坡的变形进行了拟合和变形预测,模拟变形趋势与实际变形趋势对比结果表明,组合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任何单一模型的拟合精度,证明该组合模型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4.
结合1967年稚碧江唐古栋滑坡1 -1剖面模型,综合比较分析了相关岩体各工况下的稳定 性,确定了最危险工况,以极限平衡原理确定了最危险滑面下强度参数,并取其满足规范要求的最低 稳定性标准为反演目标。由于滑带可能穿越不同的岩层,反演过程中需要分别对不同岩层进行危险滑 带搜索,以确定未知岩层的力学参数。结果显示岩体参数反演在工程上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为实际 边坡工程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土石坝在泄洪及蓄水过程中较易诱发影响其稳定性的突发事件的部分因素,利用数值分析法模拟了其作用机理,找出了一些可利用的规律。据此,可在不知泄洪或蓄水可能在某一状态会带来不良后果的情况下去预测坝体在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时的破坏状态,旨在为工程提供一定的加固依据,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同时,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可能的危险状态下坝体内部系统作用状态,从理论上进一步验证在该状态下的坝体稳定状况。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块石形状效应下土石混合体(S-RM)剪切力学行为,基于CT技术与球谐级数提出三维块石几何形态构建新方法,生成具有不同形状(类球状、扁长状、扁平状与片状)但具有相同凸度与棱角度的块石,并根据改进的不重叠颗粒簇生成方法构建可提高计算效率的三维块石离散元模型,并开展不同块石形状及破碎性的S-RM直剪数值试验,深入分析S-RM宏细观剪切力学特性并揭示块石形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类球状与扁长状块石咬合程度、滑移摩擦程度及旋转量均大于扁平状与片状块石;块石破碎虽然增加了块石咬合与旋转程度,但减小了块石的滑移摩擦程度;在块石摩擦滑移与旋转运动联合作用影响下,类球状软岩块石破碎程度最大而片状块石最小,类球状与扁长状块石S-RM的抗剪强度与剪胀性均大于扁平状与片状块石;由于类球状与扁平状软岩块石破碎程度较大,其S-RM强度非线性较扁长状与片状块石S-RM更强;由于类球状与扁长状块石的咬合程度较大,其SRM峰值内摩擦角大于扁平状与片状块石S-RM。  相似文献   
7.
以有限元计算程序ADINA为平台,建立隔岩电站厂房高边坡的三维模型。基于卸荷岩体力学理论与方法,综合考虑了初始工况、开挖工况、卸荷工况、加固工况、蓄水工况和蠕变工况,在应力分析和变形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多因素作用下隔河岩电站厂房高边坡的变形机理和岩体的稳定性,并绘出高边坡的变形机理图。为对分析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将蠕变工况的计算成果与监测成果进行对比,在验证合理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边坡的后期变形进行预测。同时,结合上述分析的成果,提出监测布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深埋软岩在不同应力路径下力学性质的差异,对取自丹巴水电站右岸平硐深埋软岩分别进行室内三轴加载试验和不同围压等级、不同卸荷应力水平、不同卸荷速率的恒轴压卸围压试验,并对岩样卸荷破坏面进行微观形貌扫描,分别探讨不同条件下岩样的变形、强度及破坏特征,结果发现:(1)相比三轴加载试验,同等级围压的软岩在卸荷条件下的强度、峰值应变及力学参数都有减小,应力–应变曲线从延性向脆性转换;(2)软岩峰值轴向应变、极限强度、残余强度与卸荷应力水平、卸荷速率均呈正相关性;(3)相比Hoek-Brown经验强度准则,Mohr-Coulomb强度准则能更好地描述软岩强度特性,不同应力路径对抗剪强度参数影响有差异性,卸荷速率对c值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卸荷应力水平对?值的影响更为显著;(4)软岩加、卸载条件下都发生剪切破坏,加载时除主裂纹外基本没有衍生微裂纹,卸载时,低卸荷应力水平下岩样破坏后的次生裂纹更发育,且卸荷速率越大岩样破坏程度越强烈;低围压下卸荷破坏时,岩石断面微观形貌演化自由度较高,破坏面粗糙度大。  相似文献   
9.
根据茨哈峡水电站右岸泄洪雾化影响区岩质高边坡发育的地质环境及其变形破坏特征,分析了高边坡潜在的4种可能变形破坏模式。通过分段建模,改变材料参数的形式而维持原几何模型不变的方法来模拟四种破坏模式。计算初始工况、加固处理工况、加固处理后泄水雾化工况等情况下的应力场和塑性区,并结合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高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得出破坏模式四最为危险。最后,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给出了相关的结论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工程优势结构面在岩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乐华  郑涛 《人民长江》2010,41(12):38-41
边坡岩体结构中含有众多结构面,结构面的存在关系岩质边坡稳定与否。结合某溢洪道边坡工程实际,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即根据边坡的产状以及优势结构面的产状,判断该边坡的工程优势结构面,并将其投影到边坡剖面中,确定优势结构面在剖面上的视倾角。利用计算程序对某边坡进行多工况下的稳定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