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进线、母联分段和出线的多级开关接线系统中,当多条出线同时出现故障时,可能会出现进线优先满足动作条件而跳闸,导致无故障的出线间隔被切除而使停电范围扩大的现象.为了解决并发故障时进线优先跳闸的问 题,提出了并发故障SF (SimultaneousFault)的继电保护配置方案.该方案同时判断所有出线间隔故障电流情况, 当两条及以上出线电流保护启动时,通过SF保护功能优先跳开故障出线.通过实验数据验证,该方案有效提高了系统可靠性和选择性.针对不同工程项目的限制条件,分别提出了分布式和集中式的实现方案,并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案的优缺点,给出了对应的应用推荐.  相似文献   
2.
备自投在主供电源因故障退出运行时可迅速投入备用电源,以保证电力供应不间断。为避免电网中上下级设备单一故障造成备自投装置大面积动作,要求本地区上、下级电网中备自投装置动作时间按照由上至下的原则逐级配合。以上下级备用自动切换装置配合不当为例,分析了母线无电压后常见的定时方法,对备用自动切换的运行维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纳米SiO2改性乳液上浆剂对炭纤维抗拉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Weibull统计分布分析了上浆对炭纤维单丝抗拉强度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和X射线能谱仪(EDS)分析了上浆前后炭纤维表面和截面的结构形貌及表面元素组成。结果表明:当纳米SiO2粒子与上浆树脂的质量比为0.5%时,上浆炭纤维单丝的抗拉强度最高,增幅达10.1%;Weibull参数m值最大,强度的分散性最小。EDS显示了改性上浆炭纤维表面Si元素含量增大。上浆炭纤维比未上浆的表面较均匀,纹理沟槽变浅;截面凹凸不平,呈现一定的韧性断裂特性。说明上浆剂中添加纳米SiO2粒子可以明显提高上浆炭纤维的强度。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一起110 kV变压器差动保护动作事故,保护动作原因为变压器接线方式设置与实际不匹配,导致变压器差动保护装置在区外故障时误动。基于该误动原因分析提出变压器平衡关系自动校验方案,供专业技术人员借鉴与参考。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备自投在主供电源因故障退出运行时可迅速投入备用电源,以保证电力供应不间断。备自投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各种情况影响会出现拒动情况。以某10 kV变压器备自投装置为例,阐述了因母线故障造成备自投装置放电进而导致备自投装置无法动作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有效提高了电源备自投装置动作成功率,保障了电网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6.
基于方向记忆的故障方向判别方法是通过对不同故障时间区间的故障方向判别数据进行统计,得出各时间区间内故障方向判别结果出现的概率,并与各时间区间预先设置的最小概率值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方向元件的判别结果.设置2级故障特征参数,根据故障时的故障分量特征等级,对故障分量方向元件及功率方向元件的判别结果进行取用决策,实现了故障方向定位.  相似文献   
7.
纳米SiO2改性炭纤维乳液上浆剂的性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纳米SiO2改性环氧树脂乳液上浆剂和未改性乳液上浆剂对聚丙烯腈(PAN)基炭纤维进行表面上浆。通过静置沉淀法和光学显微镜评价了两种乳液的稳定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X射线能谱仪(EDS)、 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动态接触角测试仪(DCAA)研究了未上浆、 未改性和改性上浆炭纤维的表面性能, 并用单纤维碎裂法探讨了上浆剂对炭纤维与环氧树脂界面黏结的影响。结果表明: 未改性和经纳米SiO2改性的两种乳液粒径较小, 稳定性较好, 而前者优于后者。上浆后, 炭纤维表面的粗糙度和表面能都增大, 而且最大值出现在改性乳液上浆炭纤维的表面。改性乳液上浆单纤维复合材料拥有最大的界面剪切强度(IFSS), 比未改性上浆的高出27.2%; 改性上浆炭纤维与基体的调和平均黏结功(W(h)a )和几何平均黏结功(W(g)a )也分别高出未改性上浆的12.7%和11.7%。   相似文献   
8.
针对继电保护控制装置需求不断变化和无人值守变电站远程管理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视化软件开发 和管理方法.该方法通过驱动逻辑配置方式完成可视化开发,解决了当需求变化时必须修改程序才能满足要求的问 题;并通过远程可实时交互方式完成了在线管理,解决了在发生故障时必须到现场获取数据才能分析处理故障的问 题,有效地降低了开发和运维成本.介绍了实现该方法的软件架构设计和App界面设计内容,并通过实际工程项目 应用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可很好地推广到新型电力和能源系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