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3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铁矿石烧结过程涉及传热、传质、流动、燃烧、相变等物理化学过程,且各过程之间相互耦合,实验研究难度较大。本文通过建模和数值计算研究混合料特性对火焰烽面传播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烧结负压的提高,进口空气流量增大。当床层初始堆积密度增大时,火焰烽面速度几乎线性下降。实际烧结生产中,最佳火焰烽面速度床应由烧结矿产量和质量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2.
太阳能驱动的制冷与空调系统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加佩  丁曙光 《能源与环境》2006,(4):103-105,109
介绍太阳能制冷与空调系统的特点、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分析其与建筑一体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在凝汽器喉部加入喷淋水系统,利用凝汽器进汽(汽轮机排汽)的热量加热除盐水,可以提高除盐水温度近30℃。对喷淋水系统的结构与原理进行了介绍,并给出热力计算结果。运行实践表明,凝汽器改造后达到了节能和环保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凝汽器的节能技术改造,在凝汽器喉部加入喷淋水系统,利用凝汽器排汽的废热加热除盐水,可以提高除盐水温度近30℃。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与原理,并进行热力计算,运行实践表明,改造后可以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的原理与特点,从吸附剂一制冷剂工质对、系统循环方式以及吸附床三个方面详细说明了吸附式制冷技术的进展。通过综合分析指出,优化系统的设计,尤其是对系统关键部件,如吸附床、冷凝器、蒸发器的优化设计,对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的性能非常重要;其次,应加强对性能稳定、操作简便的无阀系统的研究,同时加大对太阳能吸附式制冷与建筑一体化的研究力度,使之符合建筑一体化的要求。最后分析了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通过中试规模烧结杯试验和综合烧结模型,将返矿平衡和非平衡条件相结合,研究了混合料特性(烧结碱度、焦炭和水分添加量)对火焰烽面特性和烧结性能的影响机理。模拟研究涉及多种烧结条件下的125个烧结杯工况。为揭示火焰烽面区域中熔体生成与凝固行为,使用FactSage软件进行化学热力学模拟并建立了更完善的熔化和凝固子模型。模拟与试验研究表明,随着碱度和焦炭添加量的变化,火焰烽面速度、成品率、焦比和利用系数会出现局部最大或最小值。在本文烧结条件下,最大利用系数工况为碱度2.0、水分7.7%、焦炭6.4%。最小焦比工况为碱度2.0、水分6.5%、焦炭6.4%。最小焦比和最大利用系数的条件并不相同,而最终烧结操作取决于每个烧结厂的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凝汽器的节能技术改造,在凝汽器喉部加入喷淋水系统,利用凝汽器排汽的废热加热除盐水,可以提高除盐水温度近30℃。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与原理,并进行热力计算,运行实践表明,改造后可以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以Edwards的指数宽带模型为基准,研究了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IGCC)气化炉出口合成气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辐射特性,计算出了混合物在不同气体温度、压力、壁面温度和射线行程长度下的总吸收比和总发射率,并将低压下的值与Hottel线算图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良好.针对一工程实际IGCC(压力3.5MPa、平均温度约1300K)辐射余热锅炉,选用了合理的辐射与对流换热模型,将指数宽带模型应用于炉内换热计算,结果显示:辐射换热是炉内主要换热方式,辐射换热可达总换热量的70%左右,炉膛出口烟温计算值与现场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赵加佩  周昊  周明煕  王甫  袁金良 《化工学报》2019,70(8):3177-3187
通过中试规模烧结杯试验和综合烧结模型,将返矿平衡和非平衡条件相结合,研究了混合料特性(烧结碱度、焦炭和水分添加量)对火焰烽面特性和烧结性能的影响机理。模拟研究涉及多种烧结条件下的125个烧结杯工况。为揭示火焰烽面区域中熔体生成与凝固行为,使用FactSage软件进行化学热力学模拟并建立了更完善的熔化和凝固子模型。模拟与试验研究表明,随着碱度和焦炭添加量的变化,火焰烽面速度、成品率、焦比和利用系数会出现局部最大或最小值。在本文烧结条件下,最大利用系数工况为碱度2.0、水分7.7%、焦炭6.4%。最小焦比工况为碱度2.0、水分6.5%、焦炭6.4%。最小焦比和最大利用系数的条件并不相同,而最终烧结操作取决于每个烧结厂的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