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2篇
化学工业   4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采用挤出造粒与注射成型法制备了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耐磨复合材料圆环样品和圆盘样品,首先,在干摩擦条件下,分别采用MPV?3卧式磨损试验机和MWW?1A立式销?盘磨损试验机测试了其极限负荷,探讨了它们极限压力?速度(PV)值和摩擦学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当两种样品达到极限负荷时,卧式试验法所测得的极限压强小...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氯离子在线监测数据作为一项关键控制指标,结合精处理出水的其他水质监测数据,对精处理系统进行优化,得到精处理混床铵型运行或部分铵型运行的可能性。优化后,某电厂超超临界机组精处理混床制水量至少提高2倍,运行周期至少为氢型运行时的3.3倍,在保证机组安全运行的同时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效果显著。该结论可为其他超(超)临界机组、核电站、具有凝结水精除盐装置的亚临界汽包炉等精处理系统提供一种优化运行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低钙固碳胶凝材料、水泥、钢渣、石灰和石膏为主要原料,铝粉作为引气剂,采用碳化养护制备免蒸压加气混凝土(CLC),研究了原料配方和养护工艺对其干密度和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整原料配比,CLC制品的抗压强度最高达到5.2 MPa,符合GB/T 11968—2020中A5.0、B07级要求。当低钙固碳胶凝材料掺量为40%,水泥20%,钢渣30%,水胶比为0.24,铝粉掺量为0.18%,CO_(2)养护浓度为100%,碳化时间为8 h制备的CLC制品性能最优,其干密度为571 kg/m^(3),抗压强度为4.0 MPa,符合A3.5、B06级要求。  相似文献   
4.
黎帅 《江西电力》2020,44(2):58-61
针对某电厂4号机组因发电机定子接地保护动作造成机组非停事件为背景,论述了该机组定子接地故障点的分析和寻找过程。经过分析,此次机组非计划停运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主变低压侧B相活动套筒顶端的橡胶密封圈设计存在缺陷,无有效防止掉落的措施,导致在主变运行过程中,橡胶密封圈部分掉落至铜排上,铜排对掉落的密封圈放电,密封圈烧灼炭化,造成封闭母线B相低电阻接地,发变组保护A套95%定子单相接地保护动作,B套注入式定子单相接地保护也同时动作,4号机组解列。  相似文献   
5.
为改善高密度聚乙烯(HDPE)的力学性能、自润滑性和耐磨性,以HDPE为基体,通过填充六钛酸钾晶须(PTW)、聚四氟乙烯(PTFE)和滑石粉制备一种HDPE复合材料.在MMW-1型摩擦磨损试验机上测试复合材料在不同载荷和转速下的摩擦因数、磨损率,采用扫描电镜(SEM)分析磨痕形貌,探讨HDPE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规律.结...  相似文献   
6.
7.
为了实现建材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使用工业钙质原料和硅质原料在1 350℃制备了一种低钙固碳胶凝材料,研究了不同CO2浓度养护对低钙固碳胶凝材料碳化程度和碳化后性能的影响,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热重分析(TG)、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探针(EPMA)等测试手段进行了低钙固碳胶凝材料碳化后的产物分析、微观分析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CO2浓度的提高,低钙固碳胶凝材料的碳化程度和抗压强度显著提高,当CO2浓度为99.99%(体积分数)时,低钙固碳胶凝材料碳化8 h后的抗压强度为132.2 MPa,与CO2浓度为25%时相比,抗压强度提高了260%。  相似文献   
8.
在“双碳”背景下,碳化硬化型胶凝材料的研究为水泥行业实现碳中和提供了较好的思路。本文采用工业钙质和硅质原料制备γ-C2S,探究CO2浓度、CO2压力、碳化湿度、碳化时间等因素对γ-C2S碳化性能的影响,明确最佳碳化制度,并通过XRD和电子扫描探针等测试,对γ-C2S碳化机理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原材料制备的γ-C2S的抗压强度和固碳量随碳化养护时间、碳化养护湿度、CO2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碳化养护8h抗压强度可达155.8MPa,固碳量达16.96wt.%。  相似文献   
9.
李四旺  黎帅  冯鸿飞 《制冷学报》2020,41(3):117-121+133
合理的出风口叶片角度调节可以最大地发挥空调系统的能力,有效地改善整车的车内速度场和温度场分布,提高整车舒适性。本文对某A级车室内全尺寸模型进行简化处理,将出风口叶片送风角度进行等分处理,分别进行出风口叶片不同角度的仿真计算和试验验证,结合热舒适性评价指标,对乘员舱进行温度场和速度场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整车舒适性评价时最合理的出风口叶片角度调节位置为出风口第一排叶片的角度为50°(出风口的吹风角度从前排乘员的肩膀上侧,脸颊外侧吹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