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4篇
机械仪表   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不同结构的血管内支架对颅内复杂动脉瘤的血液动力学特性的影响,针对同一蜿蜒形颅内动脉瘤结构,构建了4种不同的裸支架(截面形状和孔隙率不同),分别植入动脉瘤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流体动力学仿真计算,获得了一些血流动力学的定量信息.4种模型中,无论是在减小血流对动脉瘤远端瘤壁冲击,还是在局部高压力的降低以及减小动脉瘤壁面切应力等方面,孔隙率较低的三角形截面的网格支架的效果均优于其他3种模型支架的效果.设计采用的三角形截面支架由于血液流入和流出时的流阻不同,导致该支架植入动脉瘤后对瘤腔血流的影响不同,从而产生了动脉瘤腔内的血流动力学差异.这可以为支架结构设计提供一些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三维重建基于CT的胸主动脉瘤有限元模型并进行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为分析胸主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机理及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依据临床胸主动脉瘤患者CT数据,结合M IM ICS 11数字化影像处理软件,获取胸主动脉瘤的优化表面模型.随后导入ANSYS ICEM CFD11.0进行胸主动脉瘤模型的有限元网格划分.最后在ANSYS CFX11.0中完成胸主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分析.建立了临床上适用于胸主动脉瘤患者血流动力学分析的有限元模型.获得了个性化胸主动脉瘤模型中血液流场的流线、速度矢量、血管壁面压力和血管壁面切应力的分布和变化.模型具有数字化、个性化特征,可用于胸主动脉瘤血液动力学计算,分析临床胸主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的破裂机理.  相似文献   
3.
CAPP系统的总体及数据库设计在开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总体结构的好坏,不仅影响系统的效率、维护性和扩展性,更影响系统的方便性和可靠性.而数据库对象的合理设计,不仅能大大减小系统开发工作量,更能增加系统的安全性和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4.
为了准确地分析动脉瘤壁面切应力及梯度变化,采用逆向工程的思想方法,借助Geomagic和Pro/E软件,以原始STL(stereo lithography)格式的表面模型为依据,建立了一个个性化主动脉弓动脉瘤实体模型,并在其内部创建理想化支架;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最终完成实体模型的建立和分块,并针对边界层和支架进行分区域网格划分.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可进行血流动力学模拟仿真;模型基本满足对特定区域网格细划分的需要,可以为支架介入治疗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仿真提供基础;这种模型建立方法为建立其他类似模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CCJ/A型冲激式除尘器,已在燃煤电厂输煤系统的粉尘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其设计上的缺陷,而没有达到理想的除尘运行效果。在对该尘器的原理和结构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许多边际油田开发是借助无人平台实现的,近年来伴随着海上平台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小型的井口海上平台更多地采用了无人化设计,而对于无人平台来说,不设置应急机可大幅降低成本,实现海上平台降本增效的目的。但不设置应急机后,有很多平台电气方案问题需要解决,鉴于此,就海上无人平台不设置应急机的电气解决方案进行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打滑监测的重要性,分析了机械式打滑监测装置存在的问题,详细地阐述了非接触式皮带打滑监测装置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对两种打滑监测装置作了全面的对比,非接触式皮带打滑监测装置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一种新型斜盘式脉动无级变速器的结构设计,介绍了该变速器的主要结构特点和设计思路,介绍了主要零件的强度校核过程和结果。设计和校核结果表明,该变速器的结构合理,主要零件满足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9.
对制造企业而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计算机工艺文件的控制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一锅炉制造企业CAPP系统为例,详细论述了工艺文件的编制、审核、批准及版本升级的管理过程和具体的实现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立姿上肢可及范围及其影响因素(手臂姿势、操作高度、左右手、性别及年龄)的可及范围差异性。方法搭建高度可调台架,在测量板上贴上间隔15°标尺,300名被试(男女各150人)用左右手依次完成男女各5个高度及15个测量方向的上肢可及范围测试。结果右手可及范围比左手可及范围远约8 mm(P0.05);自然伸臂比用力伸臂可及范围近约21 mm(P0.001);在肘高附近肩高以下高度范围,手臂可及范围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大;在900 mm/1000 mm高度上,男性手臂可及范围比女性相应值远约32mm;年龄因素对可及性没有显著性影响。结论为作业布局优化、手动操控器人性化设计改善及工效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