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45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延续与重生——泉掌古镇历史遗址的景观再生方式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依  王晋  章智涛 《华中建筑》2011,(10):153-155
以山西泉掌古镇为例,对镇域范围内各类遗址的特征进行归纳,探讨古村镇型历史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方法.提出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原真性的基础上,通过现代景观设计方法的适当介入,揭示遗址的文化内涵,增加识别性和可读性,使得对于历史遗址的保护,在形式上不再是纯粹的复古,而是一种抽象的“传神式”表达,从而实现历史遗址在文化上的延续.同时...  相似文献   
2.
张星  何依 《城市规划》2021,45(7):48-58
传统手工业村落作为农耕时代乡土工业的重要见证,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中重新引起关注;其传统文化底蕴和现代经济效应的双重特征,使得这类村落成为 乡村振兴背景下活态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山西省新绛县西庄石匠村为例,从"社会-空间"的视角,揭示了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传统手工业村落的演化特征:农耕时代,在宗族结构的血缘关系主导下,传统手工业村落的亲缘关系、生产组织、宗教信仰紧密联结,形成"居住、生产、精神"三位一体的"社会-空间"形态;工业时代,手工业经济发展引发聚落"社会-空间"形态转变,社会结构由以宗族支配内缩为核心家庭主导,生产空间开始从村落剥离,居住空间由聚族而居分割为单家独院,精神场所转化为公共空间.但是,由于手工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代际传承方式,血缘共同体始终作为技艺续存的主要载体,成为维系村庄"社会-空间"形态的稳定根基.因此,传统手工业村落在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的适应性变迁,延续了社会、经济、空间的相互关联,呈现出特有的生命力和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正>历史城市的识别与管控周俭(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本学术对话会议主席)我们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首先是保护历史城区的目的是什么,其次是一个城市的哪里是历史城区,然后再说我们要怎么做。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城区是一个整体,不是几片历史街区组合加在一起。说通俗一点,历史城区应该给我们对一个城市“完整的”“整体的”历史性体验,就是不同于这个城市“新城”“新区”的体验。进入历史城区,  相似文献   
4.
许广通  何依 《新建筑》2022,(2):100-105
城市历史景观是传统营城体系与区域地缘环境长期耦合形成的关联有机体,具有内外一体的结构特征与层积演化的时段特征,但在区域历史结构日渐瓦解与城市遗产碎片化管理等多重现实背景下,这种时空整体特征常成为保护工作的盲点。在历史性城镇景观(HUL)的理念框架下,以荆州古城为例,借鉴区域历史与地理等理论与方法,于一个有意义的关联域中,厘清古城历史景观形态连续演进的时段特征和相互关联的系统特征,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关联式保护与建构策略,以期为我国城市历史环境的整体保护提供案例参照与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5.
何依  陶茂峰  孙亮 《新建筑》2014,(4):30-35
以宁波市甬江港北岸工业基地的规划实践为例,提出了工业遗产空间的概念,并分别以公共物品、生产单元、特色景观为导向,从点、线、面三种不同的空间形式,研究工业遗产空间结构的转变逻辑,探讨工业遗产空间重构的基本方法.在我国城市由于产业转型而面临大规模更新的背景下,研究结果将为历史要素如何在新的城市空间中以整体的方式延续提供不同的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6.
2005年宁波外滩商业核心区修缮后开放,百年老外滩掀开了新的一页,成为宁波市亮丽的城市名片,经过几年的经营,其品牌价值和社会效益初现端倪。目前开放的老外滩规模仅4.8hm2,下游延伸段1500m岸线仍属于半闲置的生产空间,地段的社会经济活力严重衰退,随着对岸宁波书城的建成,老外滩延伸段成为了三江口被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7.
8.
在后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的指导下,以"形式的自主性"和"意义的可生成性"为基本观点,结合一个典型旧城的案例,运用符号思维的方式,对旧城区历史遗存提出了结构性遗存和要素性遗存的识别方法.并从城区、街区、街道三个不同的层面,构建历史遗存在新的城市空间秩序中,从对立到共生的模式,为旧城空间的有机更新探寻一种多元开放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名城制度从酝酿、建立到不断完善,其过程反映出中国历史城市保护理念和策略变迁,其中每一项制度的制定,都可以视为针对历史城市保护的现实问题而进行的积极调整,具有时代性和动态性.以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理念发展为线索,立足新时期历史城市保护的问题与困境,提出名城保护从古城全部到结构关联、从风貌连续到历史可读的整体性空间认识和理念的转变.并以宁波府城为例,以关联性和可读性为基础,对宁波历史城区进行整体性评估和整合,并面向城区发展的动态性提出整体保护策略,试图为新时期我国历史城区保护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古村镇是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人文现象,它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与特定的历史环境紧密关联,既是地理环境的适应产物,也是区域历史的物化形式,因此,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本文从山西省在中国历史上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缘政治出发,在九边重镇和开中飨边的国防政策下,在防守与流通的区域格局中,分析山西古村镇的历史成因,厘清山西省古村镇的特殊类型,包括长城沿线的军屯、汾河流域的家堡、清化古道的商镇、晋南盆地的聚落、黄河岸边的渡村、太行八陉的关村。并进一步结合地理空间、人文空间、行政空间,建构"四片两线"的山西省域古村镇空间体系,提出"集群式"的保护构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