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4篇
建筑科学   7篇
矿业工程   4篇
能源动力   1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CO2制冷剂及其跨临界循环系统的开发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CO2制冷剂的研究背景出发,通过对其作为制冷剂的历史回顾,主要介绍了CO2制冷剂再开发的目的、特点以及应用和研究方向;对国内在该领域的开发与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指出了CO2跨临界循环系统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矿井排风中蕴含丰富的低温热能,非极端天气条件下通常利用矿井排风中的低温余热就能够满足井口防冻的用热需求。为了利用矿井排风中的热量解决井口防冻用热问题,提出采用分体式余热回收利用系统。介绍了系统的形式,并以太原市西铭冀家沟煤矿具体的项目为例,进行了系统配置分析。该系统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较低,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为解决矿井防冻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太阳能-土壤复合式地源热泵供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所建立的太阳能土壤复合式地源热泵实验台上,进行了单眼埋管井取热土壤源热泵供暖(模拟埋管面积不够的情形)和复合式地源热泵供暖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热泵机组从单眼埋管井取热时,冷凝器出水温度只有35 ℃左右,并且机组运行一段时间后,蒸发器出现结冰现象,造成了压缩机连续启停的不稳定工况;复合式系统运行时,蒸发压力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冷凝器出水温度达到43 ℃左右,可以满足风机盘管冬季工况的要求,复合式系统的机组平均制热性能系数为3.7.  相似文献   
4.
5.
提出了热泵耗煤当量的概念。以邯郸地区为例,分析了电力驱动热泵供热技术(以土壤源热泵为例)替代锅炉房供热后,供暖季单位住宅建筑面积锅炉房的耗煤量与土壤源热泵耗煤当量的差别。计算出供暖季单位住宅建筑面积温室气体c02排放的减少量。分析了影响温室气体减排量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6.
对室外燃气管道气密性试验进行了分析,对影响实验结果的几个测量参数燃气温度、大气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提高气密性实验准确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MapInfo为主要的GIS开发工具,建立了峰峰燃气管网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链接,实现了峰峰燃气管网的地图化表现、动态查询、基本空间分析等功能。本文从系统建设的背景、目的、总体设计、主要功能模块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GIS技术在峰峰燃气管网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CO2跨临界水—水热泵循环系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作者设计和建立的实验台上进行了CO2跨临界水-水热泵多种工况的循环性能实验研究,系统运行稳定、调节方便,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运行时的最大制冷(热)系数取决于系统的蒸发温度和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CO2跨临界循环热泵较之传统工质热泵具有较大优势,尤其是在高温热泵领域,指出了系统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9.
焦炉煤气、矿井气、天然气因压力、低热值不同,难以在一台锅炉上同时取得好的燃烧效果,鉴于此,研发了多气源混合燃烧装置(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多气源混合燃烧装置主要由可燃气体混合装置、扩散燃烧器、送风机、可燃气体和空气配比控制装置、点火枪、火检装置、阀组、主控制柜等组成。在常规的结构设计上增加了一台缓冲罐,配备了一台专用变频风机和电动球阀,在吹扫、点火、气风比例、燃烧、负荷调节及熄火过程中均由程序自动控制,使焦炉煤气、矿井气、天然气既可以单独燃烧,也可以两种或3种气源同时燃烧。  相似文献   
10.
对赵固煤矿低温余热利用项目进行了测试,发现该余热利用系统运行稳定,但多低温热源并联热能利用率偏低,采用TRNSYS软件建立了系统的模型,利用现有的系统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并利用模型分析了多低温热源串联热能利用率,结果表明,多低温热源串联比并联热能利用率更高,为系统的优化指明了方向,为同类型项目的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