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4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许多自然场景图像中都包含丰富的文本,它们对于场景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新的应用场景都需要利用这些文本信息,例如招牌识别和自动驾驶等。因此,自然场景文本的分析与处理也越来越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该任务主要包括文本检测与识别。传统的文本检测和识别方法依赖于人工设计的特征和规则,且模型设计复杂、效率低、泛化性能差。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自然场景文本检测、自然场景文本识别以及端到端的自然场景文本检测与识别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性能和效率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本文介绍了该领域相关的研究背景,对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场景文本检测、识别以及端到端自然场景文本检测与识别的方法进行整理分类、归纳和总结,阐述了各类方法的基本思想和优缺点。并针对隶属于不同类别下的方法,进一步论述和分析这些主要模型的算法流程、适用场景和技术发展路线。此外,列举说明了部分主流公开数据集,对比了各个模型方法在代表性数据集上的性能情况。最后总结了目前不同场景数据下的自然场景文本检测、识别及端到端自然场景文本检测与识别算法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职院校电气相关专业的电力系统运行这门专业核心课程,结合信息化手段设计教学过程注重过程化考核,解决了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不懂、兴趣低、不积极等问题.教学实践证明,该教学设计具有合理性、有效性及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电力系统发展现状,利用ETAP电力系统仿真分析软件构建真实工程案例模型,通过软件仿真,展示区域电力网络保障区域供电需求的过程,并重构教学项目,完成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4.
针对辐射形配电网,提出一种基于等值负荷矩模型的节点电压快速估算及修正方法。对IEEE 33节点配电网算例系统进行潮流估算,并将估算结果和耗费时间与传统的前推回代法进行比较,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接连取得突破,尤其是在强化学习、大规模语言模型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等方面,正逐步成为各个行业的创新驱动力。OpenAI于2022年11月30日发布的ChatGPT由于具有惊人的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引起全社会大范围的关注,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仅两个月后,ChatGPT的月活跃用户数便达1亿,成为史上用户数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鉴于ChatGPT目前造成的影响,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较为必要。本文从历史沿革、应用现状和前景展望这3个角度对ChatGPT进行剖析,探究其对社会的影响、技术的原理和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并从模型能力的角度简要介绍GPT-4相对于ChatGPT的改进。作为一个现象级技术产品,从技术角度而言ChatGPT对相关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从应用角度而言其可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ChatGPT有潜力成为计算机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但就目前而言,ChatGPT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尚未达到强人工智能的水平。在当前阶段,研究人员需要对人工智能技术持有自信和谦虚学习的态度,继续发展相关的技术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7.
提出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区间算法。为计及元件可靠性参数的不确定性,引入区间数运算法则,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双向推理模式,计算负荷点和系统的区间可靠性指标并辨识其薄弱环节。通过RBTS母线2等算例系统的可靠性评估和分析,证实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自ChatGPT发布以来,不断突破瓶颈,吸引了资本规模投入、多领域革命和政府重点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大模型的发展动态、应用现状和前景,然后从以下3个方面对大模型相关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1)概述了大模型相关构造技术,包括构造流程、研究现状和优化技术;2)总结了3类当前主流图像—文本的大模型多模态技术;3)介绍了根据评估方式不同而划分的3类大模型评估基准。参数优化与数据集构建是大模型产品普及与技术迭代的核心问题;多模态能力是大模型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设立评估基准是比较与约束大模型的关键方法。此外,本文还讨论了现有相关技术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现阶段的大模型产品已有强大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育、医疗和金融等领域已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同时,它们也存在训练部署困难、专业知识不足和安全隐患等问题。因此,完善参数优化、优质数据集构建、多模态等技术,并建立统一、全面、便捷的评估基准,将成为大模型突破现有局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