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1篇
金属工艺   1篇
建筑科学   2篇
能源动力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针对结构复杂的谐振接地配电网,基于相关性的故障定位算法具有判别裕度较小,易发生误判。依据主频分量故障边界明显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主频分量相关性的谐振接地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首先,对各检测点的零序电流纯故障分量进行滤波,通过Prony算法从各馈线纯故障分量中提取主频分量;然后,分析各相邻检测点的零序电流主频分量之间的相关性,其中相关系数为负所对应的相邻检测点区段为故障区段。仿真分析表明:该方法受故障位置、故障电阻、故障合闸角影响较小,且故障判别裕度较高,不易发生误判,适合结构较复杂的谐振接地配电网故障判别。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某数控工作台的定位精度,以多数现代数控机床所采用的半闭环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西门子FM351定位模块的全闭环伺服定位控制系统.通过引入直接检测运动部件最终位移的数字测量环的方法,利用光电编码器检测旋转工作台的角位移,经反馈信号控制伺服驱动器,完成对交流伺服电机的转速控制,进而实现了对工作台的精确定位.并在低速大惯量转台上对本伺服定位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的消除了机械传动产生的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显示了全闭环伺服定位控制系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500 kV架空输电线路作为中国超高压线路的主要形式之一,常采用同塔双回或多回的架设方式,其遭受雷击时会使线路上产生很高的暂态过电压。国内外学者主要针对首次雷击引起的暂态分量进行了计算与分析,而忽略了后续雷击的影响。为全面分析雷击线路产生的暂态响应,文中分析了多重雷击的放电机理,并通过ATP⁃EMTP建立了多重雷击500 kV同塔双回架空输电线路及杆塔多波阻抗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其中首次雷击与后续雷击的雷电流幅值分别取100、40 kA。结果表明:后续雷绕击输电线路所引起的线路雷过电压峰值为2.3 MV,比首次雷击高9.6%,且其升至峰值的时间仅为首次雷击的一半。避雷线采用逐级接地方式时,首次雷击与后续雷击所引起的反击雷过电压峰值分别为656.5、596.5 kV,采用两端接地时分别为1.78、1.39 MV。首次雷击引起的反击雷过电压高于后续雷击,而绕击时后续雷击的危害更大,故在架空线路防雷设计中应同时考虑首次雷击与后续雷击。  相似文献   
4.
海底电缆(以下简称海缆)敷设于海底,遭受雷电流侵入后维修难度大,为了研究雷电侵入波对海缆的影响,笔者通过对某岛架空线路-海缆的雷击过电压的分析,使用ATP-EMTP对该混合线路进行了仿真研究,计算了架空线路-海缆不同工况下的雷击过电压.对影响雷击过电压的海缆长度,海缆的布置方式,以及海缆的型号等因素进行了分析验证,结果...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DBD等离子体放电功率与各激励参数之间的联系,本文建立了二维的板-板电极简化仿真模型,分别研究了脉冲、正弦交流两种激励的放电频率、电压与放电功率间的具体函数关系.仿真结果显示:一定条件下,放电功率正比于脉冲电压峰值的1.381次方、正比于脉冲放电频率的1.097次方,即放电功率与脉冲电压峰值及脉冲放电频率间均有幂...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雷击高压交直流同塔输电线路对并行输油输气管道的电磁干扰,以 ±800 kV/500 kV同塔四回架空输电线路与油气管道平行架设为背景,通过ATP-EMTP软件搭建同塔四回输电线路、管道并列运行模型及雷电流模型,并通过仿真计算,分析了雷击点位置、土壤电阻率、线路架设高度、线路与管道并行间距、管径大小等因素对高压线路...  相似文献   
7.
针对钢筋混凝土电力管廊结构耐久性设计及施工现状,从结构材料层次上,分别对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主要因素进行逐一分析,并与国家现行规范[1-2]对比,为今后电力管廊结构的耐久性设计及施工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8.
电力电缆隧道结构常见病害分类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隧道病害作为电力电缆隧道运营阶段的主要问题之一,缺乏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总结分析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及在运营电力隧道调查数据,对常用工法修筑的电力隧道病害进行分类,分析成因,并简要探讨隧道结构病害的预防与治理思路,为相关工程的运营检修、病害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