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3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可降解聚合物是一种新型高分子聚合材料.综述了生物降解、热降解和光降解等可降解聚合物的合成方法、降解机理与代表性产品及其在油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沥青质堵塞物的物理特征,分别从温度、压降、高速运动状态、不同性质原油混合等方面分析和讨论了该油田沥青质沉淀的原因,结合粘度法和微观观测法进行了沥青质沉淀的室内实验。分析和室内实验结果共同表明,塔河油田堵塞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稠油与凝析油的混合。  相似文献   
3.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采过程中有24口井出现沥青质堵塞井筒现象,油井无法生产。实验证明沥青质堵塞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凝析油与稠油互相混合作用的结果。结合塔河奥陶系油藏的成藏特征,发现堵塞井均处在凝析气与重油的过渡带上。通过分析生产动态特征,总结了堵塞物形成前后的生产动态变化规律,提出以掺改性稠油为核心的油井解堵、以环空注活性水及地层注水预防沥青质堵塞物形成的综合防治技术,对已出现沥青质堵塞严重的6口井进行了成功的治理,恢复了油井正常生产。  相似文献   
4.
塔河缝洞油藏沥青质堵塞物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塔河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采过程中。24口油井先后出现沥青质堵塞井筒现象,致使油井无法生产,通过室内实验、现场生产动态综合研究认为,由于塔河奥陶系油藏是多期成藏,油气充注差异性大,部分缝洞体内重质油与轻质油共存,在生产井筒中,轻质油与重质油混合后产生沥青质沉淀,逐步堵塞了井筒。依据该机理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通过现场应用,增产效果明显,仅三口井累积增油1.73×10~4t。  相似文献   
5.
地下成胶的淀粉-聚丙烯酰胺水基凝胶调堵剂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题示调堵剂由4.1%淀粉、4.1%AM、0.16%引发剂、0.04%交联剂组成,用吉林油田采出水(矿化度5.15 g/L)配制,30℃成胶时间17小时,成胶强度(通过面积28.3 cm2的两层20目筛网所需驱动压力)为0.85~0.95 MPa,加入0.02%~0.20%缓聚剂可使成胶时间延至25~90小时.可用不同油藏采出水(矿化度4.47~263 g/L)配制,在各该油藏温度下(40~120℃)成胶.在30 m长40~60目含粘土约30%的露头砂填充管中注入9.5 m长调堵剂,沿程压力表明该调堵剂运移性能良好;入口处表观粘度计算值为0.05 Pa·s,8.16 m处下降至0.04 Pa·s;成胶后入口注水压力达60 MPa时,5.50 m及以下压力降至零.在2 m长、K=9.78 μm2填砂管中以不同流量注入调堵剂,流出后的成胶率≥90%.在渗透率0.199~23.7μm2的4支1 m长填砂管注入0.3 PV调堵剂,成胶后注水突破压力梯度(7.8~8.4 MPa/m)、水驱至9 PV时的残余阻力系数(30~2850)及封堵率(96.7%~99.7%)均随原始渗透率增大而增大.0.3 m长2组高低渗填砂管并联,注入0.35 PV调堵剂时的分流率比与渗透率级差成正比,成胶后注水分流率发生反转.图3表5参6.  相似文献   
6.
低渗油藏CO2非混相驱油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长岩心驱替实验,比较了CO2与N2的驱油效果,进行了不同注入速度下的CO2驱油效率,模拟了不同气水比条件下的水-CO2交替注入情况。研究结果表明:CO2驱驱油效果优于N2;较低的注入速度下,CO2驱油效率较高;水气比较低时,CO2-水气交替注入效果较高。  相似文献   
7.
自2013年开始,某油田采用BOO等模式实施了18个油田采出水余热利用项目.经过多年运行,这些项目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替代原油集输系统的加热单元,节能减排效果明显.为了对油田采出水余热利用项目进行全面的评价,指导油田采出水余热利用的全面推进,2019年,油田对采出水余热利用项目进行调研,研究余热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8.
曹建宝 《当代石油石化》2022,30(5):33-36,51
结合国家经济、能源发展规划和碳中和的愿景目标,探讨了多能互补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耦合利用模式,包括CCUS与氢能、CCUS与风光互补以及CCUS与生物质能的技术耦合,进一步从规划视角出发将多能互补碳减排规划为煤电消纳、弃风弃光高效利用和风光制氢3个阶段,实现碳减排技术的“负碳排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