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机械仪表   5篇
建筑科学   3篇
矿业工程   3篇
轻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1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质量,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工艺与施工技术中面临的挑战;优化与完善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应用的具体措施两点内容,从多个角度出发,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法,为后续工作的展开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气动钻机研制的新进展,包括两种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参数、性能特点及在煤矿巷道支护和煤层瓦斯探测与排放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的单芯片驱动控制方案。它采用硬件模块化的现代EDA设计方法,使用VHDL硬件描述语言,实现了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4.
KDONAr-10000/22000/370型空分设备因空冷塔液位计失效而发生分子筛吸附器进水故障。介绍了故障发生的经过和处理过程;最后得出了发现及处理分子筛吸附器进水故障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微型电动汽车车架材料的利用率,利用Creo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并导入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原车架模型进行有限元静态、模态分析,依据分析结果进行结构改进。对改进后的车架进行力学特性验证分析,发现应力偏大。根据车架强度要求,基于Design Xplorer模块建立车架多目标驱动尺寸优化模型,对车架梁布局进行分析,获得较合理的优化方案;最后对优化后的样车进行动力性能试验研究,验证车架的安全稳定性。结果表明:轻量化后的车架质量比原车架减少了74. 58 kg,降低了27. 74%;而最大等效应力增大了15. 42 MPa,提高了17. 44%,但仍远远低于材料的屈服极限,符合车架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6.
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三维设计平台对工程项目进行精确设计和施工模拟,围绕施工过程管理,建立互联协同、智能生产和科学管理的施工项目信息化生态圈,打造智慧工地系统平台,将系统数据在虚拟现实环境下与物联网采集到的工程信息进行深度的数据挖掘分析,提供过程趋势预测及专家预案,实现工程施工可视化智能管理,以提高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从而逐步实现绿色建造和生态建造。  相似文献   
7.
研究一种涉及岩溶强烈地区的钻孔灌注桩结构及施工方法,主要解决了柔性钢绞线进入溶洞时容易发生弯曲,导致预应力锚索难以完全插接入壁孔的底部,对预应力锚索的强度造成影响,无法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问题。研究包括了施工过程中的壁孔、锚索及钢管各部件,以及整个施工顺序和过程工艺控制。实现了当钻孔遇到溶洞时对预应力锚索的顺利安装,预应力锚索在钢管的导向下能够顺利插入壁孔的底部,使同时预应力锚索的锚固体包埋在扩大锚固体中,提升预应力锚索的拉拔强度,外锚头与钢管抵接,各组钢绞线插入外锚头上的各组限位孔内部,钢筋笼对外锚头进行包覆,并浇筑水泥砂浆形成水泥墩,水泥墩与地沟内部的基桩一体连接,基桩对包埋有预应力锚索的灌注桩进行支撑,提升了预应力锚索的结构强度。  相似文献   
8.
9.
针对秃鹰搜索算法(BES)易陷入局部最优、全局搜索与局部开发难以平衡的缺点,引入反向学习策略,促使秃鹰个体进行竞争,结合柯西变异策略和自适应惯性权重因子,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反向学习秃鹰搜索算法(AOBES),并将其引入最优潮流问题求解。IEEE30节点系统仿真结果表明,采用AOBES算法求解最优潮流问题具有寻优精度高、稳健性强等优势。  相似文献   
10.
以2.4 m带式输送机托辊为研究对象,采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托辊辊筒和轴承座进行有限元静态分析,模拟托辊在给定载荷作用下应力和变形分布状况,模拟结果表明,托辊的最大应力出现在轴承座与轴承外圈接触位置外侧,最大变形位于托辊辊筒与输送带相接触中部,找到了托辊工作的薄弱位置,为带式输送机托辊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