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4篇
建筑科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
生态滤坝是近年来新兴的水体原位净化技术,其基质上附着的生物膜是决定净水效果的关键。文中分别以厚度20、30、50 cm的沸石和砾石混合物作为滤坝基质,采用循环河水试验的方式,通过分析物理吸附和微生物的代谢作用结果,考察基质厚度对生态滤坝净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8 h的净水,基质厚度为20、30、50 cm的滤坝对COD_(Cr)的去除率分别达51.86%、52.67%和77.51%,对NH~+_4-N的去除率分别达47.46%、53.65%和69.37%,对总氮的去除率分别达7.19%、13.63%和15.26%。生物膜系统中有大量红斑飘体虫、轮虫、线虫等微型后生动物,基质厚度为50 cm的生态滤坝挂膜量最多,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最好,且防堵塞性能最优,对实际工程基质的配置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部分地区饮用水砷、氟含量超标问题,设计出一种分散型的家用净水器,以预氧化—吸附—膜处理为技术路线,以曝气—改良活性炭—活性氧化铝—反渗透膜为实际组成单元,分别对单独除砷、单独除氟、砷氟共除效果进行实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单砷浓度1.994 mg/L,单氟浓度(以F-计)4.925 mg/L,及砷氟共存砷浓度2.128 mg/L,氟浓度(以F-计)5.293 mg/L时,出水砷氟浓度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砷氟共除时,浓水砷氟含量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可以安全排放。说明此净水器方法可行,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厂网一体化系统有机物的利用效率,构建“降解-沉积-冲刷”管网COD变化模型,考察了管网与污水厂对COD去除的贡献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受降雨影响时,管内COD呈整体下降趋势,管网对COD去除贡献率为15.91%,且ΔCOD与HR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865)。污水厂进水COD浓度越低,其去除单位COD耗电量越高(相关系数-0.862)。从合理利用COD强化污水厂脱氮除磷角度出发,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厂、选择分流制排水体制是缩短管内污水停留时间、提高污水厂进水碳源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4.
以增塑剂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预处理+树脂吸附+硫酸盐还原相UASB+微氧曝气+产甲烷相UASB+生物接触氧化+混凝沉淀"的集成工艺,研究该集成工艺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树脂吸附系统对COD和邻苯二甲酸的去除率分别为98.65%和96.59%,集成工艺出水COD为62~122 mg/L,NH3-N为5.8~9.6 mg/L,SS为19~45 mg/L,出水水质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该集成工艺可以有效回收邻苯二甲酸,削减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含量。  相似文献   
5.
为了考察市政尾水补给径流对水生态的影响,对排污口着生型微生物进行高通量测序,考察了微生物群落与尾水水质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在尾水平均COD、NH4+-N和TP为地表水Ⅳ类水质时,排口富集黄杆菌、不动杆菌、伯克霍尔德菌等致病菌,以及氨氧化菌(Nitrosomonas)、反硝化菌(Lysobacter)、聚磷菌(Enterobacte)等活性污泥中常见微生物。尾水平均COD、TN与聚磷菌丰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1和-0.909),TN与反硝化除磷菌(Xanthomonadaceae)丰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64)。排口附近不利于富集脱氯单胞菌(Dechloromonas)等反硝化菌,受纳水体中的NO3--N难以靠尾水中的微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6.
投加缓释碳源是降低低碳氮比废水总氮(TN)的有效途径。使用聚己内酯(PCL)、玉米芯(CC)和二价铁盐(FeSO4、FeCl2)为电子供体,以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为骨架,经过化学交联制备了PCL-CC基质(PC)、PCL-CC-FeSO4基质(PCF-S)和PCL-CC-FeCl2基质(PCF-C) 3种固体缓释碳源,构建了铁-碳协同脱氮除磷的反硝化滤池,并将其用于处理模拟废水,比较了PC、PCF-S和PCF-C在连续流反硝化滤池中的有机物释放特性与其强化脱氮除磷的性能。结果表明:PC、PCF-S和PCF-C 3种基质均可长期稳定释碳达48 d以上;在PCF-C与PCF-S缓释碳源滤池中,铁自养反硝化和异养反硝化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2种反硝化作用的结合可显著增强滤池对氮磷的去除效果,3种碳源基质中PC反硝化潜能最好;相较于中低浓度阶段,高浓度进水阶段3种碳源滤池对氮素的去除率均有所下降,脱氮效果变差,这是由于高浓度进水阶段2种PCF基质出现铁壳积累现象,其积累程度由有机物释放速率和脱氮负荷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7.
针对污水处理厂深度脱氮受制于进水碳氮比偏低的问题,以玉米芯和聚己内酯(PCL)为原料制备有机缓释碳源处理二级出水,比较了包埋微生物(二沉池菌悬液)与非包埋情况下的脱氮表现。结果表明,当进水硝态氮为5 mg/L(低浓度),10 mg/L(中浓度)和20 mg/L(高浓度)时,包埋菌悬液是强化脱氮效率的有效手段。当处理进水硝态氮低于10 mg/L时,包埋菌悬液缓释碳源的脱氮效果均较好,硝态氮去除率达97.34%以上。当进水硝态氮大于20 mg/L时,释碳量高的碳源仍能稳定脱氮,同时因较高的碳源利用效率,包埋碳源具有最佳总氮去除,去除率为88.80%。制备包埋活性污泥菌悬液的固态缓释碳源时,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K12)发泡增加碳源的比表面积,可强化脱氮微生物的附着增殖,与活性污泥微生物相比,长期运行中出现了的反硝化功能菌属Methyloversatilis,丰度为16.06%。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