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8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1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变迁、文化更迭、环境伦理观演变,后工业区经历了50年的更新与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探究全球后工业区更新的4个嬗变历程:初现变革、剧烈变革、结构变革、整合性变革,以揭示后工业景观变革在风景园林设计实践、社会与法规、生态主义思想、创新理念方面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通过历时性分析,重新解读50年变革历程中的代表性案例,揭示风景园林实践进程中后工业区更新的多元化探索。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构建基于历史分期—变革内涵—里程碑案例的后工业景观研究脉络,以期为当下中国后工业景观理论及实践的发展提供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李梦一欣 《园林》2023,(5):11-17
在全球化时代,教育教学资源与要素不断流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在这一宏观背景下,中国风景园林专业正尝试通过多种途径融入全球教育,旨在构建成熟、完善的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国际化教育水平。以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和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为例,分别探讨两所国际知名院校模块化、类型化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阐释北京建筑大学主干式教学体系中数字化资源平台支撑下的国际联合工作营教学模式。最终,通过比较分析,从多学科与多维度、创新性和综合性、自主性与开放性三个方面反思中国风景园林专业国际化教育教学体系,旨在拓宽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不断推动国际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3.
探讨花园和健康城市环境这一广泛议题下的生命建筑主题,运用吉尔斯·克莱门特将地球作为“行星花园”的理念,阐释与树木相生相伴的生命建筑物是如何为这一愿景做出贡献。借此引入德语中的专业术语“活体植物建筑”(德语:Baubotanik),并通过当代案例展示生命建筑结构的独特特征。将树木生长与城市发展联系起来,提出植物嫁接技术作为调和眼前期望和长远发展间差异的一种解决方式,概述此方式的未来应用。通过探讨性研究,总结生命建筑的发展与2个方面有所关联,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主观感知和城市树木的健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5.
李梦一欣  黄琦   《风景园林》2022,29(12):12-19
在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城市空间发展需求下,风景园林师亟须全面、系统地探索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体系,以及各空间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促进人们对蓝绿空间特征的感知与识别,进而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在这一背景下,德国持续展开“绿色开放空间结构”质性研究,强调通过“绿色结构分析法”对城市开放空间进行整体性把握和类型化分析。通过文献综述和质性分析方法,厘清德国绿色结构的概念和发展历程,从特征和属性角度进一步剖析绿色结构的复杂性、多元性和地方性。采用分类法和归纳法,从制图和空间类型2个层面阐释绿色结构分析法的实施路径,为后续实证研究奠定基础。借鉴德国经验,以北京市为例,对位于中心城区和石景山-永定河片区的绿色开放空间结构与类型展开质性分析。最终,从认识论、方法论和信息可视化3个层面,总结德国绿色结构分析法及其质性研究对中国城市开放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翡翠项链(1878—1880年)是位于波士顿的一个线性公园系统,由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于19世纪设计。如今,重新探讨奥姆斯特德理论是极其重要的,正是由于他的理论,景观在蓝绿空间的多功能系统中作为基础设施得以众所周知。如今,奥姆斯特德理论的运用强调了以边缘景观为基础的绿色基础设施(GI)对多尺度规划与设计方法论的重要性。基于2012年被宣布为欧洲绿色之都的城市——西班牙维多利亚-加斯蒂兹的案例研究,阐释了景观作为基础设施,如何促进绿色基础设施的弹性城市规划与设计。奥姆斯特德理论可以提供一个多尺度策略,以重新审视区域边缘空间。  相似文献   
7.
以酿酒酵母为载体,通过酵母生长代谢过程,使无机硒转化到细胞内的蛋白质及多糖上,成为有机的形式。对富硒酵母进行超声波破碎、盐析、透析、冷冻干燥得到酵母硒蛋白。通过测定酵母硒蛋白的还原力,对羟自由基、二苯-2-苦基肼自由基以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研究酵母硒蛋白抗氧化性。结果表明,酵母硒蛋白表现出较好的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当质量浓度达到2.0mg/mL时,硒蛋白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为84.23%,为同浓度维生素C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的3.5倍,为同浓度酵母蛋白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的2.4倍。酵母硒蛋白与未富硒的酵母蛋白相比,有较强的抗氧化性,且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酵母硒蛋白在作为优质的补硒剂的同时也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反思城市景观变革及其理论成果与后工业景观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拓展现存后工业景观的研究内容和认知维度,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为中国后工业景观发展及其景观范式的形成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分类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厘清批判理性主义方法下的美国景观都市主义和德国景观结构主义概念,在城市景观认知与重构的基础上,辨析两国后工业景观的异同。【结果】基于批判性城市景观比较分析,美国与德国后工业景观的共识性体现在城市景观变革下的系统性发展与多元范式两个方面,而后工业景观的内涵、核心要义、发展策略和规划设计特征则反映了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结论】综上所述,后工业景观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景观类型,可基于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景观变革拓展其系统性研究,在批判性综合认知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后工业景观范式,继而形成独特的景观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9.
李梦一欣 《山西建筑》2010,36(23):14-15
对景观形式及其核心价值进行了研究,通过探讨景观形式与建筑形式在研究方法上的不同,进一步明确了景观形式最终来源于自然环境,人与环境之间深刻而复杂的关系是理解景观形式的基础,景观形式的衍生过程就是人与自然双向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空间发展需求下,城市自然理念备受关注。在这一背景下,德国城市自然综合性内涵及前沿性成果亟须得到系统性阐释。在梳理德国城市自然4个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准备期、形成期和认同期中以生态学、风景园林学为基础的城市自然认知脉络,以及突破期中公众自然意识提升和《城市自然整体规划》实施带来的新发展。通过逻辑推演,提出基于《城市自然整体规划》(德语:Masterplan Stadtnatur)措施要义的21世纪“生物-人-社会-气候-生态”城市自然认知框架,阐释城市自然在核心、媒介、纽带、挑战和设施方面的重要内容。根据德国经验提出:1)梳理城市自然多层内涵,构建综合认知体系;2)坚持法律法规引领,构建完整的城市自然规划与实施体系;3)开展多元协商,注重多利益主体参与合作,为中国城市自然研究提供重要的思路和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