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轻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18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含气量是页岩储层评价的一项关键指标,页岩含气量受温度-压力耦合影响,特别在地层压力较高情况下,准确预测页岩储层吸附气含量较为困难。针对深层页岩气储层高温高压环境下甲烷吸附特性,提出了改进的BET多层吸附模型,建立了一套深层页岩储层吸附气含量测井评价方法。应用该方法对川南深层页岩储层进行含气量评价,结果表明:利用改进的BET多层吸附模型计算的吸附气含量更符合实际地质情况,结合相应层段游离气含量,计算所得的页岩总含气量精度较高,且与现场保压取心获取的总含气量较为一致。基于改进的BET多层吸附模型的吸附气含量评价方法在川南深层页岩气区块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可为深层页岩地质甜点评价和资源潜力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川西上三叠统须二段以砂岩层巨厚、致密、非均质性和广布为典型特征,是该区的主要产气层,如何细化这类非均质性较强的储集层,从而提高勘探成功率是必须解决的难题。为此,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以沉积微相、测井相及组合模式为基础,将须二段内部划分出6个中期旋回,并通过井-震对比和地震层序约束,完成了该区须二段中期旋回的精细对比,并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在格架内以旋回为单元展开了砂体特征和储层展布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补充大豆低聚肽对大鼠肠道菌群和粘膜形态的影响,观察大豆低聚肽对高强度运动后肠道微生态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被随机分为灌喂水安静(A)组、灌喂大豆低聚肽安静(B)组、灌喂水运动(C)组和灌喂大豆低聚肽运动(D)组,在适应性喂养及膳食平衡1周后,进行实验及指标测试。结果:与A组比较,B、D组大鼠实验后大肠杆菌群数分别减少8.95%、3.31%,C组则增加4.41%;B组大鼠实验后双歧杆菌群数增加6.05%、乳酸杆菌群数增加6.34%(P〈0.05),C组则减少3.46%。实验前后比较,B、D组大鼠肠道大肠杆菌群数分别减少8.45%(P〈0.05)、2.90%(P〈0.05),而C组增加5.42%(P〈0.05);B、D组大鼠肠道双歧杆菌群数分别增加5.95%(P〈0.05)、2.07%(P〉0.05),而C组减少2.17%(P〉0.0,5);B、D组大鼠肠道乳酸杆菌群数分别增加5.97%(P〈0.05)、1.86%(P〉0.05),而C组减少2.78%(P〈0.05)。结论:补充大豆低聚肽可明显抑制肠道条件致病菌增殖、促进益生菌的生长,并对高强度运动后肠道微生态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川西地区须家河组二段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川西地区须家河组二段砂岩的孔隙类型主要以次生孔隙为主,其原生孔隙几乎全部被成岩作用所破坏,其中对储层孔隙发育影响最大的是压实作用、溶蚀作用、胶结作用和破裂作用等。通过对岩心、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碳和氧同位素、微量元素、流体包裹体等多种资料进行综合研究,阐述了主要成岩作用的形成机理和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储层原生孔隙的主要破坏者,胶结作用以硅质胶结和碳酸盐胶结为主,不同成岩阶段胶结物类型不同;溶蚀作用下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为次生溶蚀孔,以长石颗粒被溶为主;破裂作用产生的裂缝能提高储层的渗透能力。   相似文献   
5.
川西地区上三叠统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川西地区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巨厚,发育了多套自生自储的天然气成藏系统。为了弄清该区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寻找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方向,在分析天然气成藏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油气演化的时空配置,探讨了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川西上三叠统烃源岩层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生烃强度大,具有有利的天然气成藏条件;有效时空配置是成藏的关键,生烃强度控制气藏丰度,古今构造叠置决定气藏品质,大断裂控制气藏改造、重组和充满度。进而指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川西地区南部以勘探常压、构造圈闭型气藏为主,其中川西南部三和①号断层下盘的老君山和邛西①号断层下盘的桑园等构造应为构造圈闭气藏的首选目标;川西地区北部以勘探超压、岩性气藏为主,其中地层上倾方向的梓潼凹陷-九龙山构造之间的剑门-龙岗地区是岩性气藏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6.
九龙山气田产层主要为下侏罗统珍珠冲组及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目前对二者气藏的气源还未定论。通过对九龙山气田珍珠冲组和须家河组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的详细分析,结合源岩和储层沥青生物标志化合物开展气源对比,以明确天然气来源。九龙山气田存在浅层须家河组须三段泥页岩和深层的茅口组灰岩、下寒武统泥岩2套优质烃源岩,天然气总体为干气,珍珠冲组与须三段天然气组成特征相似,须二段天然气组成具有须家河组和深层气共同特征。珍珠冲组天然气δ13C2平均为-26.73‰,与周边文兴场和中坝气田须家河组煤系烃源相似,须二段天然气δ13C2值在-29.5‰~-30.49‰之间,介于浅层煤成气和深层油型气特征。珍珠冲组气层沥青甾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也与须三段烃源特征相似,具有高的三环萜烷值和重排甾烷/规则甾烷值,C27/C29值分布在0.93~1.00之间,呈“V”字型特征;须二段气层C27/C29值介于须三段和茅口组、寒武系源岩之间,具有与茅口组相似的三环萜烷低值和重排甾烷/规则甾烷低值特征。综合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和储层沥青生物标志化合物气源对比分析认为,九龙山气田珍珠冲组天然气主要由浅层须三段腐殖型烃源生烃贡献,须家河组须二段天然气由浅层须三段腐殖型和深层茅口组、下寒武统偏腐泥型烃源混合贡献。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九龙山构造致密砾岩储层裂缝特征及其贡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致密块状砾岩作为油气储层比较少见,其裂缝的成因类型、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尚不清楚。为此,以四川盆地九龙山构造下侏罗统珍珠冲组致密砾岩储层为例,根据野外露头、岩心、成像测井和岩心测试分析资料,在研究砾岩储层裂缝成因类型和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就裂缝对该类储层及产能的贡献大小进行了评价。珍珠冲组致密砾岩储层主要有构造裂缝、成岩裂缝和原岩裂缝3种成因类型,并以构造剪切裂缝为主,可分为东西向、近南北向、北西西向和北东东向4组裂缝;裂缝非常发育,岩心裂缝面密度平均为31.4 m/m2,溶蚀以后的裂缝在地层围压条件下的平均开度为221.28 μm;裂缝及其溶蚀孔洞的平均总孔隙度为2.26%,占该区岩心总孔隙度的67.4%,裂缝的渗透率主要分布在20.0~160.0 mD,比储层孔隙的渗透率高2~5个数量级,说明裂缝及其溶蚀孔洞是珍珠冲组致密砾岩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和主要渗流通道,控制了该区天然气藏的分布和单井产能。  相似文献   
8.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属低孔、低渗裂缝—孔隙型块状砂岩储层,是该区域的主力气层。针对这一致密砂岩储层的特点,以岩心资料为基础,通过地震、测井响应特征研究,建立了储层的地震模型。文章重点介绍GRIstation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和COMPAK烃类检测定性预测技术预测含气砂体有利区、SEIMPAR测井多参数反演的自然伽马反演定量预测砂层厚度、HARI和GEOsmart精细波阻抗反演技术定量预测含气砂层等,从而形成了一套由定性识别到定量判识的综合预测技术。采用该套技术部署的邛西4井在须二段获高产气流,2003年新增天然气控制储量200×108m3以上,应用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川西地区天然气勘探新思路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为寻找四川盆地川西地区天然气勘探新区块、新领域,通过分析区内10余条地质露头剖面、40多口井的钻井资料及大联片地震资料,建立了地质露头、钻井和地震3套构造层序、6套沉积层序。提出区内经历了陆缘海湾型沉积、海陆过渡型沉积和封闭-半封闭的前陆盆地型沉积,在上述盆地中分别发育了不同的沉积体系和砂体,构成不同的含油气组合与油气藏类型。进而建议:①勘探重点应从目前的主攻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转移到须家河组四、六段;②从主攻须家河组转移到海陆并举,兼顾陆相(侏罗系红层);③从背斜圈闭转移到探索非背斜圈闭与页岩气藏。勘探区块也相应从邛西、平落坝、白马、松华区块转移到雾中山、莲花山区块,以及大邑、灌口、苏码头、盐井沟、眉山、汉王区块。勘探方法、研究思路、工程及工艺措施也相应需要更新。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西部九龙山构造下侏罗统珍珠冲组砾岩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上亚段和须二下亚段(顶部)储层均存在气水分布规律不清的问题,这也是当前该构造油气开发中的一大难题。为此,以地质、测井资料为基础,建立了泊松比气水预测模式,对该构造的三维地震资料应用泊松比反演方法进行了气水分布预测,得到了三段储层的含气、含水分布预测结果。综合分析的结果认为:上述三段储层总体上均具有高部位含气为主、低部位以含水为主的边水特征;高部位含水与裂缝有明显关系。该认识与实际测试结果较为吻合,也对实际生产情况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