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石油天然气   2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生物降解油的油源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降解油尤其是严重生物降解油,其油源对比一直是个难点。针对严重生物降解油的常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提出用C29藿烷替代C30藿烷计算伽马蜡烷指数(伽马蜡烷/2×C29藿烷,暂称新伽马蜡烷指数),研究认为它更能反映生物降解油母质形成的水体环境。并用伽马蜡烷/2×C29藿烷和2×C24四环萜烷/C26长链三环萜烷作图版,可以将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不同层位原油很好地区分开,达到生物降解油的油源对比目的。油源对比结果,井楼和古城地区核三上段原油和核三下段原油主要源自其相应层段的源岩,新庄以核三上段油源为主,杨楼以核三下段油源为主。  相似文献   
2.
焉耆盆地中生界含油气系统中,八道湾组是最主要的烃源岩层,烃源岩类型主要为煤系泥岩。三工河组是主要的储集层,储层砂体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储集条件较差,属低孔低渗型。古圈闭于J1s期开始形成,发育侏罗纪末期、第三纪末至今两次生排烃事件。油气以沿断层垂向运移为主。对应于两次成藏事件,划分出原生和再生两个含油气子系统。含油气系统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①侏罗纪末期古油气藏的形成;②燕山中、晚期构造运动与古油气藏的调整、破坏;③第三系的覆盖和喜山期现今油气藏的形成。断层的多期活动性和燕山中晚期的抬升剥蚀作用改造、破坏了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喜山期定型的油气藏现今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3.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石油成藏组合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发育有Eh3^上亚段未熟-低熟原油、Eh3^上产亚段成熟原油和Eh3^下亚段低熟原油,分别来自于凹陷中部Eh3^上亚段成熟烃源岩,古城东南部Eh3^上亚段未熟-低成熟烃源岩和杨楼油田Eh3^下亚段未熟-低熟烃源岩。在成藏期次分析基础上,根据北部斜坡储集层分布、油源类型、油气运聚与圈闭形成的配套情况,可划分出3个成藏组合,即王集-新庄Eh3^上亚段成熟油成藏组合、杨楼Eh3^下亚段未熟-低熟油成藏组合、古城断鼻复合成藏组合。  相似文献   
4.
泌阳凹陷王集地区发育复杂断块、断层岩性油藏,且已进入勘探开发中后期,现有地震资料核三上段低序级断层的断面不清,不能满足油气勘探开发需求。在开发地震采集方案设计时,充分考虑王集地区构造特征及前期地震采集因素,采用基于融合处理的设计理念,应用地震数值模拟技术优选观测系统参数,基于叠前成像需求的波动方程对观测系统面元属性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小面元、高覆盖、宽方位开发地震采集方案。依据该开发地震设计方案施工,采集到的地震资料波场信息丰富,地震剖面信噪比与分辨率明显改善,提高了小断层、小断块、微幅度构造及断层-岩性油藏识别能力,发现和落实了多个含油圈闭。  相似文献   
5.
应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南阳凹陷层序及其界面的识别、划分和层序内部高频单元的对比研究,建立了南阳凹陷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并在古近系地层中识别出14个三级层序,分析了各个三级层序的内部的高频单元构成样式及其在空间上的演化特点;指出了弯折带层序地层模式及其内部的坡折带对隐蔽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和影响作用,提出了5个有利的隐蔽圈闭分布带.认为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是解决陆相断陷湖盆中隐蔽油气藏预测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依据三维地震和大量钻井资料,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了下二门油田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并恢复了构造控制下的油气成藏历史。下二门构造是一个被后期断裂复杂化的背斜,古近纪末期的构造运动在泌阳凹陷主要表现为挤压抬升并形成凹陷的褶皱构造格局,断层则形成于新近纪末期。其构造演化和油气成藏经历了3个阶段:a)廖庄期及廖庄期前沉积沉降阶段,发育低幅度的逆牵引背斜,核一—廖庄期发生早期油气缓慢充注;b)古近纪末期区域挤压隆升阶段,背斜幅度显著加大,油气快速充注形成古背斜-岩性油气藏;c)新近纪末期发生拉张断裂作用,背斜构造复杂化,古油气藏被破坏,油气沿断层调整运聚形成次生断层-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7.
泌阳凹陷斜坡带断裂特征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泌阳凹陷斜坡带断层发育、断裂系统复杂.通过对斜坡带断裂体系特征及其控油规律研究,指出主控断层的发育规模、连续性及与砂体、鼻状构造走向的交切关系控制油气的运移、聚集模式和油气藏类型及丰度.以此指导该区二次油气勘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焉耆盆地含油气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超  林社卿等 《河南石油》2002,16(6):14-16,25
焉耆盆地中生界含油气系统中,八道湾组是最主要的烃源岩层,烃源岩类型主要为煤系泥岩,三工河组是主要的储集层,储层砂体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储集条件较差,属低孔低渗型,古圈闭于Jls期开始形成,发育侏罗纪末期,第三纪末至今两次生排烃事件,油气以沿断层垂向运移为主,对应于两次成藏事件,划分出原生和再生两个含油气子系统。含油气系统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侏罗纪末期古油气藏的形成;(2)燕山中,晚期构造运动与古油气藏的调整,破坏;(3)第三系的覆盖和喜山期现今油气藏的形成。断层的多期活动性和燕山中晚期的抬升剥蚀作用改造,破坏;(3)第三系的覆盖和喜山期现今油气藏的形成。断层的多活动性和燕山中晚期的抬升剥蚀作用改造,破坏了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喜山期定型的油气藏现今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9.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油气成藏作用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发育有岩性、背斜和断块3类油气藏。对于自生自储型的岩性油气藏来讲,上翘尖灭砂体与鼻状构造背景的构造等高线近于正交,形成了大面积砂岩上翘尖灭或侧缘上翘尖灭岩性油气藏。此类油气藏大体有3期油气充注,但以中晚期充注为主。背斜油气藏油源为核桃园组二、三段烃源岩的混源,油气先后沿层状砂体向下二门背斜运移并聚集成藏。廖庄组沉积末期是古背斜+岩性油藏形成期;上寺组沉积末期的断裂活动改造了早期油气藏,并形成了新的断层+岩性油气藏。北部斜坡因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活动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复杂断鼻、断块圈闭。此类油气藏油气源自南部的深凹,廖庄组沉积前由深凹向北作侧向运移,廖庄组沉积后经断层向浅层运移,具有晚期成藏的特征。预测凹陷南部断裂陡坡带是岩性油藏的有利地区,东部是寻找背斜油藏的有利地区,北部斜坡带是断块油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0.
焉耆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性质判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分析了焉耆盆地区域构造背景,认为盆地现今构造格局主要受近东西向(或北西西向)和北西向构造控制,在此基础上依据古地磁资料,盆地周缘张性构造,盆地张性构造,高地温梯度,沉积学特征判定焉耆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为伸展断陷型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