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石油天然气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分析裂缝各参数,研究裂缝系统块系数、基质块高度、孔渗等参数变化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裂缝发育程度是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裂缝渗透率、孔隙度对基质贡献率有一定影响;重力因子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膨胀防砂筛管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膨胀套管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才兴起的一门节约井眼直径的钻井技术,起源于美国,现已投入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在我国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它是一种适用于井下防砂的膨胀筛管技术,膨胀防砂筛管实质上是具有一系列串联的、互相交错的轴向割缝的管子,割缝的布置使管柱更易于膨胀。在钻井工业中,对防砂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并且可以提高油井的产量。介绍了膨胀防砂筛管的组成及膨胀机理、现场应用情况和所需研究的内容,最后对我国膨胀管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地震反射特征、沉积、层序地层和构造背景等综合分析,在南堡凹陷高尚堡地区东营组地层中识别出一套下切谷沉积。研究发现:高尚堡下切谷形成于盆地陡坡带一侧断裂坡折带上,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宽缓的U型反射特征,谷内外同相轴明显不协调,岩性以粗碎屑为主;湖平面的快速下降和断层是控制该下切谷形成的关键因素。高尚堡下切谷紧靠油源断层,上倾方向被反向断层切割,为油气富集创造了良好条件,与该下切谷有关的油藏类型主要有地层超覆不整合油藏、断层—岩性复合油藏、砂岩透镜体油藏。该下切谷的发现,对南堡凹陷高尚堡地区的层序边界划分、地层对比和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均匀载荷下高密射孔参数对套管抗挤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套管射孔后破坏了管体的一致性,其抗挤强度有一定的降低。射孔对套管抗挤强度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对N80铜级的高密射孔套管进行了研究,采用有限单元法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弹塑性力学理论,借助有限元软件,对高密射孔套管的抗挤强度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研究了不同孔密、孔径及相位对其抗挤强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射孔套管的抗挤强度在相位一定时随孔径、孔密的增加而降低;在孔密、孔径一定的条件下,相位对其影响较大且不是单调函数。该结果为优化射孔设计提供了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冀东油田高浅北区Ng6、Ng7、Ng9、Ng10小层是低含油饱和度底水油藏,构造幅度低,油柱高度小,储层疏松,常规定向井不能正常生产。应用水平井和侧钻水平井分三步走能有效开发此类油藏:首先在厚度5 m以上油层顶部"擦头皮"部署油井,避免底水快速脊进;然后在油井高含水时应用水平井化学堵水技术,封堵高水淹井段,迫使底水绕流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最后当底水全面脊进后时利用CO2吞吐技术,增强原油流动能力,进一步驱替井筒周围残余油。水平井设计是核心,堵水和CO2吞吐为高含水阶段控水增油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构造-岩性油藏地质条件差、油水关系分布复杂,经过长时间注水开发,使得该类型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更加难以描述,同时也对油藏下步挖潜的方向及调整方案的编制带来更大困难。 在精细地质建模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构造-岩性油藏地层沉积旋回、垂向非均质性及储量分布特征,对层内泥岩和干层进行特殊处理,建立描述该类型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数值模拟模型。 实例分析表明,建立的模型模拟小层含油饱和度分布及储量丰度分布与动态分析结果一致,可用于描述构造-岩性油藏剩余油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7.
针对裂缝性双重介质油藏在开发过程中的特殊性,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油藏中裂缝方向与井排方向、注水开发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补充能量、油水井交错布置、水井沿裂缝方向部署的开发效果优于其它开发方案;在开发过程中可适当加大井距、减小排距。该研究结果对裂缝性油藏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非均匀载荷下预制孔参数对抗挤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建立泥岩蠕变非均匀外载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弹塑性力学理论,借助有限元软件,计算了受非均匀外挤载荷作用下N80、P110钢级的预制孔管体的抗挤强度,分析了在非均匀我荷作用下不同孔密、孔径、相位、壁厚及钢级对其抗挤强度的影响程度,为预制孔参数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双重介质油藏基质采出程度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首次采用示踪剂跟踪的方法计算基质累计产油量及采出程度,分析块系数、裂缝渗透率、裂缝孔隙度等因素对基质采出程度、基质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裂缝发育程度是影响基质贡献率的主要因素;裂缝渗透率、孔隙度对基质贡献率也有一定的影响,重力因子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深层低渗油藏生产过程中,近井区域储层孔隙性和渗透性急剧降低,造成油井低压低产和注水井低注入或注不进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低渗油藏开发效果。基于低渗油藏开发过程中的变形力学行为,利用微观动力学原理,综合位错运动行为、位错密度及位错增值机理,建立低渗油藏储层介质变形微观动力学模型。实例分析表明,井筒周围储层孔隙性在开发过程中大幅度下降,破坏了井筒周围原油流入井底和注入水流入地层的通道。开展低渗油藏储层介质微观变形规律的研究,对编制低渗油藏开发方案及提高低渗油藏采收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