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综合类   5篇
化学工业   1篇
轻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5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印支-燕山运动对大港探区古潜山形成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三维地震勘探及钻井资料,系统研究了古生界、中生界残留地层分布及基岩断裂体系,重构了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期间的古构造格架。根据古构造样式及演化的研究,明确大港探区基底构造经历了印支-早燕山阶段的逆冲褶皱和差异隆升、燕山运动中期拉分断陷两大演化阶段。探区内古潜山圈闭形成与分布受控于上述古构造演化,印支-燕山运动构造变形对古潜山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印支-早燕山期古构造背景控制潜山类型的有序分布,形成古地貌残丘潜山、断块-地貌潜山以及构造变形潜山,并表现出与古近纪盆地结构反转分布的特点;2潜山内幕圈闭样式与裂缝型储层发育则受古构造变形体系控制,古隆起与古斜坡区古逆冲及走滑构造控圈闭特点明显;3印支-燕山构造运动控制古生界差异剥蚀,跷跷板反转的古斜坡区发育内幕隐蔽型潜山圈闭。中生代印支-燕山运动决定和影响了大港探区古潜山的油气类型和分布,综合考虑构造和石油地质因素,大港探区中、低位序古地貌残丘潜山和内幕隐蔽型潜山勘探潜力较大,而远离生烃灶的高位序断块潜山油气保存条件差、潜力最小。  相似文献   
2.
惠民凹陷临南地区第三系油气运移聚集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建立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的复式油气聚集模式,分析了该区第三系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了油气运移聚集形式和主要运聚成藏期。研究认为,该区油气聚集形式自源原生型、他源原生型和他源次生型三种成藏模式;其主要成藏期为晚第三纪的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  相似文献   
3.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的主干边界断层为铲式断层.沿断层走向不同地段的剖面形态也有明显的差异,有多个不同尺度的相对陡倾、呈内凹形态的断层面瀑布和相对缓倾、呈外凸形态的断层面缓坡。在主边界断层的断层面瀑布区,沙三下亚段时期发育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而在断层面缓坡处则发育湖相泥岩。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东濮凹陷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东濮凹陷内部主要断裂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东濮凹陷不同区域的构造特征。利用平衡剖面的基本原理对东濮凹陷构造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将东濮凹陷的构造演化过程划分为古近纪裂陷阶段和新近纪以来拗陷阶段。依据古近纪不同时期断裂活动的特征,将古近纪进一步分为4个演化期次:初始裂陷期(沙四段沉积时期);主要裂陷期(沙三段沉积时期);继承发展期(沙二段-沙一段沉积时期);裂陷消退期(东营组沉积时期)。沙三段沉积时期是东濮凹陷最重要的构造定型时期,整个凹陷的“南北分区,东西分带”的构造格局于此时期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东濮凹陷古近纪断层活动性对研究区不同沉积时期的洼陷形态、特征及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规律的控制作用,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及重磁等资料对东濮凹陷进行构造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在沙四段上亚段沉积时期为统一广盆;在沙三段下亚段沉积时期断陷强烈,导致洼陷出现分隔性;在沙三段中亚段1—4砂组沉积时期,形成多断多凸多洼构造格局;沙二段沉积时期以后,早期产生的二级和三级断层的活动性逐渐减弱或消失,大量的三级和四级断层产生,多断多凸多洼构造格局更加明显。由于地壳重力均衡沉降作用,导致东濮凹陷地层分布发生跷跷板式分异,与断层活动性共同控制洼陷的演化。东濮凹陷古近纪发育的控洼断层的活动性控制洼陷的演化和烃源岩分布,断层的产状控制洼陷形态和干酪根类型。  相似文献   
6.
英东地区位于英雄岭断褶带以东,是柴达木盆地地表构造集中发育的地区,由于地表及地下地质结构复杂,使得该区的地震资料品质较低,落实构造难度较大。文中从地面地质露头、钻井资料和构造演化入手,采用"综合地质建模技术"构建了"浅层滑脱、深层块断"双层构造解释模式,采用合成地震记录与速度分析相结合的多井、多层次综合标定方法标定了层位,从形成机制上对两期断裂系统的组合关系及晚期断层对构造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根据新的解释成果,在英东地区部署的S37井见到了丰富油气显示,说明"综合地质建模技术"在复杂地区地震资料解释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利用最新的地震解释资料,对渤海湾地区伸展和走滑断层相关褶皱的分类、形态特征、成因机制、不同褶皱之间关系及其时空展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勘探实践,研究不同类型断层相关褶皱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伸展和走滑两种断层相关褶皱在形态特征、发育过程和成因机制上具有较大差异,但相互之间也有联系:同一断裂的不同演化阶段可形成不同形态的相关褶皱,不同类型的褶皱可以互相改造、叠置。断层相关褶皱的时空分布与断裂的演化阶段密切相关:在时间上古近纪主要发育伸展断层相关褶皱,新近纪主要发育走滑断层相关褶皱;在空间上伸展断层相关褶皱在盆地内广泛分布,走滑断层相关褶皱呈条带状分布;在层位上孔店组-东二段主要发育伸展断层相关褶皱,明化镇组-第四系主要发育走滑断层相关褶皱。伸展和走滑断层相关褶皱均可形成良好的圈闭条件,并促进油气运移,但走滑断层相关褶皱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烃源岩生排烃时间滞后,促使浅层晚期快速成藏。  相似文献   
8.
琼东南-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构造样式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区域构造运动复杂,对其北部深水区的构造样式及分类标准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为此,以该区琼东南-珠江口盆地为重点研究对象,基于区域地震反射资料,结合盆地的结构特征,分析、总结了深水区构造样式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根据构造样式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可以将琼东南-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划分为伸展构造样式、走滑构造样式与重力构造样式3类;②伸展构造样式可继续划分为地堑式、平面式半地堑、铲式半地堑及坡坪式半地堑;走滑构造样式主要表现为剖面上的花状构造、平面上的雁列断层及马尾状断层等;重力构造样式表现形式多样,既有以侧向滑动为主要特征的滚动背斜、重力滑动断层,也有以垂向运动为主的垮塌构造、底辟构造;③上述3类构造样式分布于盆地的3个构造层中,与盆地演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动力学机制密切相关。伸展构造主要分布于盆地的下构造层(裂陷期盆地);走滑构造分布于中下构造层(裂陷期盆地-裂陷后坳陷期盆地);重力构造样式分布广泛,在盆地深层-浅层均有分布,但表现形式不同。这些成果与认识对该区后续勘探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于缺少应力标志,沉积盆地覆盖区的古构造应力场定量恢复一直是个难题。为了探讨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在恢复沉积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方面的可行性,首先对岩石缓慢加压变形前后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的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受力以后岩石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参数H,P,q值都相应增大,最大和最小磁化率主轴产状也有明显的变化,反映了浅层次的构造变形过程可对岩石磁组构产生明显的影响。然后,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将用最小磁化率主轴所求得的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与用构造变形分析所求得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进行了对比分析,二者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在构造变形较强的沉积覆盖区(σ1),用岩石的最小磁化率主轴方向来确定沉积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位是可行的。最后,还对该方法的适应范围和构造应力场的分期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构造变换带是裂陷盆地中的重要构造变形。讨论了构造变换带的含义、类型及对油气聚集的意义。裂陷盆地主干正断层之间的几何关系可以分为同向倾斜、背向倾斜和相向倾斜共3种组合方式:正断层之间的构造变换方式可以分为缓冲式、接力式、消长式、传递式和消减式等5种形式,构成15种类型的构造变换带。不同方式的断裂组合所形成的不同构造变换带类型会随着主干正断层位移的渐进增大发生相应的转变。构造变换带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1)它常常是主边界断裂带上地形高差变化较小的部位,是主要碎屑物源注入裂陷盆地的入口处,有利于发育储集层;(2)长期处于盆地内部相对高的构造部位,而且近邻生油凹陷,是油气运移指向区带;(3)它是裂陷盆地构造变形相对复杂的区带,有利于发育多种样式的油气圈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